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学期转眼又结束了.家访归来,心理仍不能平静.   接近期末,学校又像往年一样向各班下达了优秀学生的指标.“三好学生占班级人数10%,行为标兵2名,进取标兵2名,优秀班干1名,各科特优生各1名,各门学科皆为优者为全优生.各项评选活动要在班上民主评议产生.“由于受名额的评选和条件限制,得奖者不外乎又是往年那些同学,有的同学甚至好几张奖状(因为这些人相对来说确实更优秀).而对于班生人数较多的大部分同学来说,奖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就曾有一位六年级的学生在老师发奖时,情不自禁地说:“老师,给我一张奖状吧.“是啊,不少孩子觉得自己在这学期很努力了,可仍不能拿上奖状(有的孩子从一年级至六年从未得过一张奖状).这种心情是何等的失落.正是这种现象,使不少孩子对学习丧失了信心,丧失了积极向上的品格.……  相似文献   
2.
孔府档案是全国唯一的贵族私家档案,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本文论述了孔府档案的由来、整理及其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3.
广告语言的艺术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告语言是广告的重要构成要素,其表现独具特色。本文对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广告词进行了分析、比较,从广告这一特殊文体出发,对广告语言的艺术特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迟子建散文通过感伤的审美意象,独特的艺术感觉,新颖的构思,艺术地表达了蕴藏于内心的感伤情绪,营造了一种忧伤中的诗意氛围,描绘出一种令人神往的伤怀之美;迟子建散文重要的美学价值在于其对感伤之美进行审美体验的同时,使人获得了一种忧郁的快感,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自杀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它是社会变化发展的产物.民国时期,随着社会新陈代谢的加快,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并日益加深.在这一时期,皖人自杀现象非常普遍,原因各异,这其中主要包括经济贫困、新旧文化理念的冲突、社会纠纷与维护尊严以及忧国等几大类,传统与现代并重.自杀现象及原因背后也折射出这一时期社会救济体系的崩坏、社会一体化程度的降低,以及社会危机、矛盾的多样性与严重性等深层社会特征.  相似文献   
6.
提高写作水平,要从提高写作能力入手.写作能力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情绪、情感及技能)两方面构成.智力是人的综合能力的体现,智力结构是人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能力等的有机结合,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制约,组成了一个动态的系统;是写作活动顺利进行,保证文章质量,提高写作水平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从语序类型学角度看,我国规模最大的汉藏语系中各语族的语序并不相同,甚至各有特点。作为汉藏语族的重要一员,汉语并非典型的SVO语言,在其介词体系中,不仅有前置词,还有后置词以及框式介词。汉语介词词组在历史上经历了由动词后向动词前发展的历史性移位,与这一演变特征相平行的,是汉语后置词的语法化过程。正是这种语序变化,才给介词处于中介的位置带来了改变,由此才产生了填补该中介空缺的虚化的方位名词,以及框式介词等特殊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8.
19世纪60年代初,以曾国藩为首的"中兴名臣"集团开展了一场旨在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的"自强"运动。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即是创办新式学堂——开启中国近代学校教育之先河,派遣赴欧美官办留学生,发展近代新式教育。作为近代中国与欧美世界交往前沿平台的晚清海关与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发展关系密切,同时,其在客观上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轫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马金莲是一位具有悲悯情怀的作家。她用文字书写苦难生活,记录历史沧桑遗留下来的种种关于苦难的记忆。马金莲不刻意回避苦难,在冷静的书写中走近苦难,展示了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对希望的坚守和对死亡的思考。马金莲在同情与体恤中挖掘人们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生活信念,表达了对故乡西海固的热爱,以及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悲悯情怀,体现了作家的赤子之情。  相似文献   
10.
近代皖北地区由于传统官方统治失位、特殊地缘因素、文教事业衰败等的影响,区域社会生态加速衰变。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工赈"制度的多元化功能在皖北地区异化为单一的水利建设。由于地方士绅精英在民间"工赈"中的动员、组织职责严重失责,因而在淡化"工赈"效果的同时也进一步导致了整个皖北地区社会生态的衰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