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社会建设的加强使中国非政府性质的社会组织迅速发展起来,对社会组织的管理也成为公共管理的重要方面,其中对社团的管理已经成为政府公共管理事务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中国目前存在和运行的社团,由于产生的途径不同,特点和功能各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类别。为了更好的推进对社团的管理,有必要研究当前我国社会社团的不同类别,并对其特点和存在问题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2.
"新读书无用论"和"学术腐败"是"反文化"的典型,如果任其滋蔓,会导致我国高等教育风险.我国高等教育文化认同程度不高,由此引发的"文化分歧"会诱发风险.我国高校出现的一些不良文化倾向,会造成偏离文化导向的高等教育风险.高等教育观念亟需改善,应理顺高等教育管理部门与高等院校之间的关系,应理性认识高等教育文化风险.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概念模糊,"城镇化"的提法在实践层面上难以准确定位,学界对城镇化命题尚无广为认同的内涵界定。相关研究对"乡土中国"、"中国现代化""中国特色"未能作出确切的理论回应,因而难以切中城镇化的精神实质。建国以前我国的城镇化历程、不同区域间的城镇化比较、城镇化失败的个案分析、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群体文化和个体心灵变迁、城镇化与海洋强国战略互动关系等方面,是城镇化研究的短板。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乡土社会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是被学界疏忽的问题.中国古代市镇从乡土社会中自然产生,并依托乡土社会成长,凝炼和提升了乡土文化,是乡土社会的有力支撑.殖民化城市的发展,对乡土社会提出了严峻挑战,将中国社会现代化问题提上日程.凋敝的小农经济、落后的乡村文化和腐朽的封建土地制度,是民国时期乡土社会改造的主要内容,社会各界于三者虽有所侧重,但城镇化几乎是不约而同均予选择的发展方向.从中国近代发展史看,“城镇化”是“乡土社会”的相对性:城镇化是乡土社会的破坏力量,而改造乡土社会又是我国城镇化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农村环境治理面临着集体行动的困境,需要通过外部力量的嵌入和内部社会网络的重塑以实现环境集体共治。对柳州市L村的研究发现:嵌入现代管理制度,为村庄环境集体共治确立基本规则;嵌入党政资源,为村庄环境集体共治提供政治基础;重塑农村社会网络,激活环境集体共治的信任、合作和约束文化。L村村民参与环境治理用于推广的局限性在于样板典型未必适合脱贫村,没有为邻村交接处的环境整治积累经验,环境治理成绩转化为乡村的内生文化动力的情况不理想。L村村民参与状况凸显了农村环境治理面临着现代性困境,以及农村环境治理主体性不足。  相似文献   
6.
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与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使中国老年群体的寿命明显延长、人数急剧增长。随着“银发群体”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该群体的巨大消费潜力也日益显现,且有望成为未来消费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好老年市场、服务好老年群体,需尽快解决好“银发市场”现存的问题,确定好“银发经济”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针对当前存在的市场占有率不足、欺诈现象较多以及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出应继续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和监管工作,提升企业精准化产品及服务供给,并促进人才培养。积极老龄化政策要求未来中国“银发经济”需朝着专门服务老年人的教育、旅游娱乐、房地产和医疗保健等多元化方向发展,促进“银发市场”形成完整的老年产业集群,以推动“银发经济”的蓬勃发展,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7.
徐莺 《江淮论坛》2010,(6):128-131,97
在中国农民的发展问题上,流动性是历史趋势,而不流动则是文化层面、政治层面的现实需要,这种悖论在社会心理上造就了中国农民的流动困境。在新生代农民工身上,第一代农民工所遭遇的流动困境表现得不再明显,中国农民群体在乡土社会变迁过程出现了文化基因突变现象。农业、农村与农民三位一体的中国式农耕生活的消逝,也许是时代前进的必然结局之一。在"后农耕时代",新生代农民工已将中国乡土社会变迁的后遗症带到城市发酵,这不但会消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现代发展理念,而且将社会公正等敏感问题摆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宁波市旅游人才结构的优化和素质提升,可以从强化培养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完善争议解决机构等方面入手。同时结构上建立互聘制度,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延长工龄周期,以期能够对宁波市人才结构的优化和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心理救济是公共危机管理水平达到较高层次的重要标志,其基础是心理危机理论。只有能够在宏观层面上承担起指导和实施心理救济责任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才能成为责任主体。心理救济服务项目的接受者,就是公共危机心理救济对象。其主要功能包括心理拯救、精神疗伤和预防危机。基本原则包括以人为本的原则、公益性原则、专业人员从事心理救济的原则、救济主体与救济对象平等的原则、群体救济与个体救济兼顾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