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4篇
  2016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审美感受力是构成学生审美能力的基本要素,亦是提高其审美能力的基础;语文课离不开审美,审美渗透在语文课的方方面面.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够从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审美分析力和审美综合力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2.
徐贞 《阴山学刊》2002,15(4):51-55
"乐"脱胎于远古的巫术礼仪和图腾歌舞,从字源学考查,可以找到"乐"(yue)和"乐"(le)的密切关系.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之"原罪"意识相比较,乐(le)是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表现,是人格的自觉和执著于现世人生的标志.它与西方人"两个世界"的宗教意识相异,却与宗教的功能--安顿人的精神--相同,这是中国"乐"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康德的“崇高的分析”是其美学体系的理论支点之一,它的意义在于为康德美学从现象到本体、从审美到道德的过渡提供了重要的心理机制,以崇高为转折点,审美判断力从日常生活的自由和谐、从外在形式转向人类的深层理性,完成了向“完整意义上的主体性”的迁移。本文通过与康德以前的崇高理论的对比,并联系“自然与人”的哲学基本命题,认为康德的“崇高论美学“是其“哥白尼式革命”的一面旗帜,它凝聚着康德探寻审美认识论向审美本体论的历史转变、进而走向“人是最后的目的”的人类学追求。  相似文献   
4.
“乐”脱胎于远古的巫术礼仪和图腾歌舞。本从“乐”的字源学开始,在中国以农业立国和巫史传统的社会、化背景下重视音乐对于古代中国人的重大意义,找到“乐”(yue)和“乐”(le)的关系,并通过和西方基督教化之“原罪”意识的比较,了解“乐”(le)是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表现,是人格的自觉和执着于现世人生的标志。它与西方人“两个世界”的宗教意识相异,却与宗教的功能相同-安顿人的精神,这是中国“乐”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君子”,是历代中国人孜孜以求的人生、人格境界。古往今来,中国各哲学流派对“何为君子”的问题都或多或少地有所论及。本文以对“善悟”和“有度”的阐释为契机,以历史上各家君子之说(主要儒、道)的共同点为基础,试图把君子之德浓缩在“善悟有度”的结构上,并兼论这个结构的审美内涵和它与中国“礼—乐”文化的渊源。如果“善悟有度”可以作为“君子”的集中体现并得以强化,那么势必会对现世人生有较大指导意义,这正是笔者的用意所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