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2014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苏轼一生遭遇过两次重大挫折 ,中年时被贬黄州 ,晚年时又被贬至惠州、儋州。他一生都在追求儒家济世救民的理想 ,因客观现实的沉重打击 ,在黄州时他对于仕途感到过失意 ,但他并未绝望 ,仍想东山再起 ,佛老思想是他这一时期用于排遣苦闷和进行自我安慰的有力工具。来到海南后 ,他则绝意仕途 ,转而效慕陶渊明 ,而这时佛老思想只是他追求生活本真状态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2.
拟人化批评是中国古代书法批评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反映了一种传统的艺术观念,即把人的生命形式作为艺术结构形式的一种象征。古代书法批评中人的生命形式分为“形而上”的身体构造、外貌形态与“形而下”的精神气韵两大部分,与此对应的书法结构同样也可以分成这样的两大部分,可谓是一种人与艺术的异形同构。在拟人化批评中,作为书法对照的人,可以说从筋骨血肉到神韵品格都渗入到书法批评的隐喻体系,进而成为一种艺术直观生命的体悟对象。  相似文献   
3.
从对比的角度,阐述了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无论是在小说中诗歌的具体创作、故事情节的安排以及创作思想上,都从唐伯虎那里得到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唐伯虎与《红楼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比的角度,阐述了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无论是在小说中诗歌的具体创作、故事情节的安排以及创作思想上,都从唐伯虎那里得到了借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