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1.
从性别视角看,造成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一小说主人公———“陌生女人”悲剧的原因在于边缘性的社会地位、两性的生理差异、倔强个性与偏执心理。在小说中,茨威格揭示了两性隔阂的客观存在,暗示了解读女性心理的必要,并表达了其对消除两性隔阂的期盼。  相似文献   
2.
用"镜像"理论和存在主义哲学审读文本,认为女主人公执着追寻内心影像,以不求回应、常人难以理喻的爱,证实自我存在价值;指出了女主人公把一个不能承载重要负荷的人作为影像,注定她的爱情故事是凄美的。这一故事昭示两性和谐相处,让"人,诗意地栖居",蕴藏着人类生存的理想。  相似文献   
3.
蒋韵不寻常的个人生命史、文学阅读史以及“文化大革命”中的亲历,使她成了对爱与美的消失充满忧伤的那一代人的典型代表。因此,她执意以女性悲情书写唤起人们对爱与美的珍惜。这种强烈的内在心理需求成为她创作的初始动力源。蒋韵近30年的创作从未脱离这一动力源。  相似文献   
4.
蒋韵反复书写生命悲情,其小说弥漫着一股悲凉仓古之气,这与她善用错位、怪诞、隐喻等艺术手法相关。这些手法共同打造了蒋韵小说特有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5.
论蒋韵小说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蒋韵小说在女性主体意识建构上的书写策略,指出其小说在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针对文学作品教学忽略作品的审美意义,重内容轻形式的弊端,中学语文教师应吸纳形式主义的研究成果,来更新作品教学理念,增加作品分析维度;从语言、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等方面来挖掘作品审美因素,提高文学作品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7.
该文主要从悲剧冲突的内外展示,用喜剧手法表现悲剧内容,以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作为悲剧主人公等三个方面阐述中西悲剧因子在《茶馆》中的巧妙揉和,构成中西合璧的悲剧样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阐述开放的课程理念基本内核的基础上,论述树立开放的课程理念的必要性,以及这一课程理念对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9.
童漫作文教学顺应视听新媒体时代要求,指向学生“媒介素养”和“阅读素养”培养,解决了学生写作动力不足、视听资源被忽略、个性表达被忽视等问题。童漫作文教学探索,在前瞻性、指向性、诗意性上给广大语文教师带来诸多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用文学构筑女性生命的终极关怀;主张文学对社会生活的介入;对文艺创作个性的理解和坚守;坚持文艺本位论和毫不妥协的审美立场;注重古典感伤主义和强烈的生命悲情的表现等五个方面论述蒋韵的文学追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