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社会学   8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官遥  文剑钢 《城市》2016,(8):34-39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年~2020年)》顶层设计的出台与落地推进,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艺术家等许多主体都将目光聚焦于乡村,注重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建设研究与实践。北京“绿十字”以创新的方法开展乡村建设,打造了一系列成功的案例,形成了独特的乡村建设理念和方法。笔者通过梳理“绿十字”的乡村建设模式以及落地方法,以湖北郧县樱桃沟村为例,总结经验、教训及启示,探索具有普适意义的乡村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2.
城镇更新是城镇发展中"修复振兴、激发活力"的动力机制。而在拓展城镇规模,建设形成新城镇形象的过程中,保护老城风貌并采取各种优化、更新要素的方法传承形象特色,是不同历史阶段化解形象危机和传承文化特色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当前城乡一体、资源统筹的新型城镇化语境下,探索优化老城形象的策略,对未来城、镇、村的层级、梯度发展、增强城镇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滁州老城物质风貌的显性与隐性形象要素入手,对形象要素"分裂、重构、整合"出的"生态、建筑、文化"等形态风貌关系进行分类分析,提出优化策略,为保护老城形象、传承文脉、转型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我国把"构建生态廊道,保护恢复湿地,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的生态、智慧城镇建设理念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武汉市作为国内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建立智慧海绵生态体系,控制城市"热岛",解决内涝困扰,化解雨灾洪涝。研究从海绵城市建设与雨洪管理入手,就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及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针对地域气候和地理环境特点,结合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活用"LID",提出"PPP+",探求武汉海绵城市设计与建设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江南水乡的独特地域环境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历史街区景观形象。文章分析了江南水乡历史街区的构成要素,并以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为例,分析和总结了其景观形象的构成要素和特点,旨在通过范例直接解析水乡历史街区的景观形象构成并探讨要素间的关系。最后,从政策和规划两个层面提出了保护江南水乡历史街区景观形象原真性、提升其景观形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街旁绿地是城镇空间中可供民众游憩、观赏、健身、幽会的边角小空地,由于其微小且零散依附于主要建筑环境与交通流线之间,极易被忽略、侵蚀或转换成其他商用价值较大的功能空间。通过实地踏勘、观察体验、问卷调查及专题访谈等综合实证调查,分析总结民众对舟山浦西街边绿地公园的使用现状及期望,提出街旁绿地景观环境的优化策略,以期创造一个民众喜爱的城镇景观生态不可或缺的人性化场所,为城镇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历史风貌区是文物古迹较集中、历史遗存较多且能反映一定历史时期风貌的区域,是城市文化记忆的载体,也是传统文化形象审美价值观的积淀.然而在多样化审美价值观的影响下,其形象更新并未得到延续,在历史风貌区更新保护过程中新建建筑与传统建筑在风格上与形式上不相协调,传统建筑的修葺缺乏统一的形象判断标准,破坏了历史风貌区的整体视觉形象,这正是不合理、不适当的审美价值观带来的结果,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历史文化风貌区形象失落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7.
针对单一、封闭的功能空间已不再能满足日益丰富的生活需求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历史时期建筑功能概念的梳理以及相对应的设计手法的概括总结,分析"将建筑问题归结为设计问题"、"注重功能主义的建筑设计,忽略了使用者精神情感"等问题的思考。从生活美学的高度反思了建筑功能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功能多样化设计目的是提升生活品质、改善空间体验;并进一步探讨具体的设计原则,最终落实到空间处理措施上,强调空间构成的多样化、空间布局的人性化、空间视觉的艺术化、空间体验的情感化和空间属性的自然化。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小城镇也加快了其前进的步伐。以苏南小城镇为例,阐述快速城市化下传统小城镇所受到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提出设计者应在小城镇形象环境设计中在继承传统的精髓中创新,将传统小城镇鲜明独特的环境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树立其别具一格的形象特色。  相似文献   
9.
姚程明  文剑钢 《城市》2010,(7):31-36
20世纪以来,工业化的勃兴和城市化的发展,导致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人们为改善生存环境,开始关注小城镇形象与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目前,小城镇得到快速发展,其空间形态和配套设施正日益完善,人们对小城镇的形象和环境景观的关注与日俱增。但是在小城镇建设中仍存在设计雷同与盲从等现象,传统特色的消失,不利于小城镇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