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5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汉字有超方言作用”这一观点现在盛行于我国理论语言和方言学界,经考察源于早期西方汉学。由于与中国传统语言学对汉字作用的看法、新化运动时期对汉字的批评及构拟中古语音和方言调查中运用汉字系统进行研究的经验暗合,故为我国理论语言和方言学界普遍接受。其实,这一观点完全违背语言理论中口语与字间关系的定论;持此观点对此所作的解释--汉字具有特殊导也不能成立,从汉字上不可能读出方言词汇、语法和真正纯粹的方言语音。因此,汉字没有所谓超方言作用,起超方言作用的是汉字这一书面符号系统所反映的汉民族共同语。汉字的方言读音是“蓝青官话”--不规范的共同语语音。  相似文献   
2.
漕、挽(车免)、输、转、运这一组词在古代汉语中都曾与“运输”有关,但词义来源和历史发展、使用要求却有不同。古代水运、陆运用词不同。在这组词中,“漕”专用门于水运,“挽(车免)、输,转”专门用于陆运,“运”则以用于陆运为主,在一定时期内,兼用于水、陆运输。漕:一般认为本义是“水道运粮”,例举《史记·平准书》“漕转山东粟,以给中都官”,这值得商榷。它的本义应该是“水流急转处”,《说文》“漕,水转毂也。”水流急转处往往与具体地名联系在一起,故《诗·邶风·击鼓》“土国城漕”,传:卫邑,在今河南滑县境。明《谭苑醍醐·蜀江水路险名》”水如转毂曰漕”,注:今有野猪漕。又曾用作姓名,《陈斋手拓古印  相似文献   
3.
“旦日”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旦日”,古书多释“明日”,具体语言用例注译众说纷纭,只有查明词源流变,才能把握好具体语言用例中的词义。  相似文献   
4.
汉语文言中定中短语作谓语是比较普遍的语法现象 ,其意义为“表示同那个定中偏正短语所表达的事物及与其相关的动作”。这一语法现象在现代汉语白话中也仍然存在。文言中定中短语作状语也是较常见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对于“女”的字初始义,现有的解释存在许多问题。“女”字本义应为应像缚两手于前,是“奴”的本字。其去声有“出仕、做官”义,“作……婢妾”是其引申义。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文字的性质和定义,目前学术界公认的观点是:文字是语言的书面符号系统。也就是说文字是“符号的符号”、“工具的工具”。虽然也可以说“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但这只是从形式上说的,说到实质,“后者唯一的存在理由在于表现前者”。因此,可以称这种观点为“从属论”。这种观点属于“比较文字学”体系,是十九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产物,它建立在对印欧语言文字及埃及圣书字、苏美尔楔形文等当时欧洲人所知道的古今文字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之上。这种观点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相对说是正确的。但即使在当时,这一理论也并非无懈可击、无人非议。今天,随着对我国境内各少数民族多种助忆记事方法和“纳西东巴文”的发现和研究的深入,我们认为,文字性质及其定义问题已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谓宾关系的研究成果可解现代汉语同类之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0年代初,《中国语文》连载的《语法讲话》曾指出,“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说不完的”;后来,又开展过对“打扫卫生”和“恢复疲劳”等说法是否合乎逻辑的讨论:这是我们对谓宾关系认识不够充分的反映。古汉语语法工作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有了可喜的进展。现代汉语中引起麻烦的很多谓宾关系都与古代汉语特殊理解的谓宾关系有关,系统分类对照分析,可以解开很多疑团。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古汉语工作者,深知文言学习对现代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重要,现行大中学教材文言课文及注释又在文言学习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中学教材所选文言课文都是历代精萃所在,文后注释也已千锤百炼,但笔者基于对其重要性的认识,由衷地希望能更为完善,自璧无瑕。在教学和阅读中,每当觉得有可以商榷的地方,不揣浅陋,一一记下,以与同行商  相似文献   
9.
汉语文言中定中短语作谓语是比较普遍的语法现象,其意义为“表示同那个定中偏正短语所表达的事物及与相关的动作”, 这一语法现象在现代语白话中也仍然存在,文言中定中短语作状语也是较常见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分析“动宾式动词带宾”句式的历史起源和发展入手 ,归纳诸家对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情况的合理意见 ,与不合理的意见讨论商榷 ,提出这是现代汉语中起补充作用的文字表达句式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