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气候变化”问题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国家所谓"气候变化"问题缺乏事实和科学依据,并不是科学定论,温室气体不能决定气候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炒作"气候变化"的目的是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挥舞大棒,确保其能源安全和世界霸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从科学家间的争论发展成为国际政治博弈和经济竞争的焦点,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变成对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和发展权益的争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要认清气候变化问题的本质,从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陪审制度是司法民主的重要体现,是确保司法公正、防止司法腐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应当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循序渐进地加以借鉴和发展,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陪审制度。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使新美国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华盛顿共识"、民主输出战略和单边主义外交在全球范围内遭受了挫折。金融危机使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美国仍然是世界超级大国,奥巴马政府通过经济政策的去自由主义、社会政策的去达尔文主义、外交政策的去单边主义对新美国模式进行了改革。受国内保守势力和其他因素的制约,新的美国模式的形成注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主权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应当正视在经济全球化冲击下国家主权弱化的事实 ,有条件地承认国家主权的相对性。国家主权的部分让渡是获得民族国家发展空间的置换条件 ,有利于民族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生存与发展。经济全球化要求国家主权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渡 ,以适应生产力社会化发展的需要。国家参加国际组织 ,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都对国家主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国家主权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相似文献   
5.
6.
美国一些学者和政客认为,中国崛起和“中国模式”本质上对美国构成了严重威胁,削弱了美国在世界的主导地位,而美国的全球霸权和利益决定了其对华政策和太平洋战略。中国绝不希望中美交恶,也不希望世界体系发生动荡,把握中国和世界未来前途命运的关键是如何处理非均衡的大国关系,特别是与现存超级大国的关系。把现实主义、理想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理论与中国崛起的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解决中国崛起与世界秩序的关系,实现合作共赢,必将为中国与人类的和平发展和共同繁荣开辟广阔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韩国比其他海洋强国较早建立了国家海洋政策。根据《海洋水产发展基本法》,韩国已经制定了《海洋水产发展计划》。该计划作为韩国首个与海洋相关的综合发展计划,起到了与国土计划一同作为韩国领土空间发展计划的两大支柱的作用,并且通过对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来强化各个部门的政策执行力。海洋总部门,包括海洋科技技术、海洋能源资源、海洋环境和海岸带管理、海洋文化和旅游、水产振兴和海运、港口建设、海洋外交和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8.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国际影响力无与伦比,对美国外交政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美国外交史上,历届总统都会适时提出自己的外交理念和外交政策,但无论美国哪个总统上台,其外交政策虽有不同,但都受到支配美国外交决策制定的五大基本恒律的制约,有着同质性趋向。对奥巴马和布什政府外交政策的比较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美国外交政策的实质。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海洋非传统安全威胁在其威胁来源、影响范围、安全的性质和治理途径上等体现出了传统安全威胁所没有的新特征,这也使得海洋非传统安全威胁对海洋及其海洋周边国家乃至全球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海洋非传统威胁的危害性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和研究,我们只有对海洋非传统安全威胁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制定相应的对策,更好地利用和开发海洋。  相似文献   
10.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人权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西方大国建立霸权主义国际秩序和推行强权政治的理论武器。人权问题既具有国内性又具有国际性 ,国家主权原则同人权的国际保护一样 ,都是重要的国际法准则 ,维护国家主权和保护人权是统一的、不矛盾的。承认人权既有普遍性 ,又有特殊性 ,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才能更好地推动人权事业的发展和各国之间的友好合作 ,减少麻烦和对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