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吸存金融中介机构为什么会存在的问题 ,就其必要性来讲 ,有“风险说”、“交易成本说”和“信息说”三种主流观点。剖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指出节约信贷交易中的交易成本是最根本原因。就可能性来讲 ,分工经济和范围经济是吸存金融中介机构交易成本节约的源泉  相似文献   
2.
资产证券化与银行业的重新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概述了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框架,然后剖析了资产证券化,包括企业资产证券化和银行资产证券化带来的银行职能的转变:银行的部分“信用中介”职能被证券化特设交易载体(SPV)所代替,同时银行增加了新的“服务中介”职能。随后,我们从理论上分析了为什么SPV能够代替银行成为“信用中介”,这是因为SPV具备与银行相媲美的信息处理机制和风险处理机制。最后,我们回顾了发达国家银行业近20多年来业务转型和重新定位的趋势,并分析了这种趋势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从职能上讲,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的“信用中介”职能在减弱而“服务中介”职能在加强,从业务构成上讲,表外业务正在取代存贷款业务成为银行的核心业务,这代表了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处在“入世”过渡期内的中国银行业需要深刻理解这种转变的趋势,进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3.
80年代以来 ,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西方各国金融结构和银行制度的整合趋势。本文考察了西方各国向着以直接金融为主导的金融结构转变的现实背景 ,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其原因 ;回顾了西方各国银行制度逐渐向全能银行制度融合的历程 ,并探讨了两种整合趋势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及其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4.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信息管理系统由于其人员组成和管理方式而具有其特殊性。本文介绍高速水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方案。该方案具有信息随处可得 ;分布式维护管理 ;与国家实验室管理方式接轨 ;注重信息安全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战后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各国的金融体系和金融运行机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货币政策工具相应地要进行变革。战后到80年代,各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利率管制、信贷分配、央行指导信贷等直接工具逐渐减少甚至取消,而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准备金制度和贴现机制这三大间接工具被广泛采用,成为主要的政策工具。9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控制重点由银行系统转到证券市场上来,三大间接工具又出现了新的变化:法定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日益下降,出现了法定准备率降低甚至为零的趋势;贴现机制的调控作用也下降了,但作为金融监管的工具仍受重视;公开市场操作成为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