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7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2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9 毫秒
1.
一、兰克治史原则的困境 兰克之后,随着现代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日益崛起,思想界反形而上学的倾向日趋明显,兰克的那套带有严重折衷和调和经验主义与唯心主义矛盾的方法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狄尔泰深刻地指出:以兰克为代表的历史学派的弱点就在于他们的反思缺乏彻底性:“历史学派不是  相似文献   
2.
人类即将告别20世纪,正热切地迎接21世纪的来临。在这世纪交替的重要时刻,全球性的社会发展浪潮,在新技术革命强力推动下,正在“惊涛拍岸”,追求国家的自立和自强,追求民族的振兴与繁荣,已成为最重大的社会主题,最普遍最壮观的社会实践。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也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全面的深刻的巨变,这场巨变,以其特有的方式,积极回应着世界性的社会发展潮流,构成全球社会发展浪潮中的一支奇葩,日益显示其独特的魅力,而指导这场社会变革的理论框架,其核心就是邓小平的社会发展思想。邓小平一生孜孜以求民族  相似文献   
3.
空间生产是新马克思主义城镇化的理论轴心,以空间生产审视新中国70年来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有助于全面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中国城镇化先后经历了工业塑城和资本塑城两个风格迥异的发展时期,前一阶段的空间强调使用价值的生产限制了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后一阶段的空间生产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发展问题。校正空间生产回归社会主义本质是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吁求,也正是在过往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中国提出了以空间共享为核心价值旨归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并以此为指导不断推进新时代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5.
6.
康有为的明治日本认识,不仅成为他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构成了变法运动指导思想的主干.本文通过对清末摄取明治日本知识的概况、康有为获取明治日本改革思想的渠道,以及康有为编撰<日本变政考>时具体使用的日文参考读物等的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康有为提出的"以日本为师"的口号,规定了中国近代变革运动的一大方向,意义深远,但由于当时有关明治日本研究的资料严重不足,加上浓厚儒家传统背景的重压,以及语言理解上的限制等,康有为对明治日本的把握,和当时的清朝官僚和其他知识阶层一样,依然处于零碎、肤浅的层面,不宜评价过高.  相似文献   
7.
乡村风险治理的韧性维度,是维持乡村稳定有序发展的基因密码和关键锁钥,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乡村风险治理的韧性蕴涵体现在以韧性优化乡村风险治理预警机制、整合乡村风险治理资源、完善乡村风险治理体系。与此同时,还要高度重视乡村风险治理面临的路径依赖、社会收缩和技术匮乏的韧性困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创新乡村风险治理韧性范式的应对思路,明晰主体形成韧性治理体系,评估乡村风险治理韧性,形成差异化治理方案,培育韧性个体激活社会资本内生动能,从而全面提升中国式乡村风险治理现代化的韧性维度。  相似文献   
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集宏观与微观、城市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环境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综合性、系统性目标;与此同时,和谐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构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思想基石,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不可或缺的价值目标。全面小康社会与和谐发展,互为表里、互相支撑。一方面,全面小康社会必然包含了对和谐发展的一系列新的要求,和谐发展是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在表现,是全面小康社会的一项本质属性。另一方面,和谐发展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体现了良性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必然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体制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作为一代思想巨匠,他的探索,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他的划时代成就,既蕴含着他个人辛勤的耕耘,又凝聚着先哲辉煌的印迹。他受益于费尔巴哈、黑格尔乃是举世皆知的常识。但问题的关键是,仅仅从费尔巴哈、黑格尔的思想出发,就能找到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全部钥匙吗?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所处的文化氛围出发,再加上马克思个人  相似文献   
10.
《资本论》中蕴含的以资本和空间为轴心的空间生产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理论,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围绕空间生产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特别是新时代城乡、生态和文化等方面的空间生产,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经验滋养.立足马克思空间生产理论和中国空间生产实践,审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要深入挖掘国内市场消费空间,重视生态、文化等新兴产业发展,全面落实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从而不断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经济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