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人类的宗教信仰由原始时期共同的鬼神信仰与祖先信仰开始不断发展演变,并衍生出许多不同的宗教体系。在西方主要表现为基督教这一统一的宗教体系,在中国则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宗教体系。然而,不管外在宗教形式如何变化,产生宗教这一信仰体系的人类内在的心理指向,即恐惧心理是唯一不变的。本文从不同宗教的信仰仪式出发深入分析隐藏在仪式背后的人类内心的恐惧感。  相似文献   
2.
闭环供应链差别定价效率分析与运作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博弈论为基本研究方法,从实际的角度考察了一个制造商、一个第三方物流商和一个销售商组成的闭环供应链差别定价模型,得出集成“超组织”结构的效率和效益均优于独立决策结构。提出利用第三方物流商的返程来降低运输废旧品的逆向物流成本,用消费者剩余CS和社会总收益SE来衡量整个闭环供应链的效率并提出可行的闭环供应链运作机制,达到各方互利共赢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任天浩  朱晓曦 《民族学刊》2022,13(9):55-64, 158
西部民族地区已实现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覆盖,但互联网使用影响国家认同感的具体机制尚未在已有研究中得到充分揭示。本文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出发,考察互联网环境中信息接触、在线交往和媒介偏好对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国家认同感的影响,从中识别出产生实证性效果的具体因素。研究发现,西部民族地区居民国家认同感高,且态度稳定一致;互联网已经成为形塑国家认同感的主要舆论场域:在人际层面,异质性在线交往对国家认同产生积极影响;在个体层面,网络信息环境通过个体媒介偏好对国家认同产生差异化的影响。研究强调了互联网是形塑西部民族地区居民国家认同的重要路径这一基本事实,揭示出异质性在线交往和网络新闻偏好对强化国家认同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