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以二战后法国的非洲政策为切口,探讨了戴高乐与战后法兰西殖民帝国的非殖民化问题,认为戴高乐是非殖民化运动的倡导者。作者指出:戴高乐的非殖民化政策具有被迫性和局限性;是在民族独立、非殖民化成为世界潮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才实行的;任何一个殖民主义者,都不会自觉自愿地放弃殖民统治,即使像戴高乐这样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也不例外;但他能顺应世界历史的潮流,顺应民心,不愧为是一位战略家。  相似文献   
2.
回家     
美国哈佛大学近日在上海招生,上海复旦附中的一个名叫汤玫捷的学生最终被哈佛选中,成为全球极少量被哈佛提前录取的优秀学生之一。  相似文献   
3.
二战后推行了40多年以遏制全球共产主义扩张为核心内容的遏制战略是美国的全球"总战略",①也是冷战时期美国的核心战略;该战略从1947年正式形成,直到苏联解体后才被放弃。美国当局认为遏制战略取得了成功,即冷战取得了胜利;然而通过考察遏制战略的实质及演变历史我们发现,美国的遏制战略实际上存在着明显的战略缺陷。  相似文献   
4.
朱秀芳 《浙江学刊》2008,6(1):121-124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发生的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是反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影响美国外交事务的直接产物.它既反映了美国外交事务中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也折射出美国二战后的全球战略.  相似文献   
5.
后冷战时代,打着"变革"旗帜上台的奥巴马政府,在处理国际事务时,能否超越意识形态的蕃蓠,更加务实,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现实问题.通过对二战后美国外交的历史考察可见,追求美国式的民主、自由、人权、价值观及美国式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一直是美国外交的关注重点,无论冷战时的遏制政策、冷战后的克林顿主义、布什主义都无不如此.通过对奥巴马执政时期美国外交超越意识形态的一些障碍性因素的剖析,期望后冷战时代美国外交超越意识形态的分歧,着眼于国家利益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只能是一种理想而非现实.  相似文献   
6.
朱秀芳 《浙江学刊》2006,13(3):108-111
本文从苏联重视并致力于硬扩张的历史传统入手,分析硬扩张带来的严重的民族矛盾和苏联经济的畸形发展,并为西方势力的和平演变提供了温床,最终埋下了苏联解体的祸根。从这个角度说,苏联的解体,有其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