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唐诗人与道士交游的范型及其诗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乃龙 《唐都学刊》2000,16(3):56-62
送人入道、送道士归山和山中访道是唐代诗人与道士交游的三种主要方式。从入道者的身份看,可分为宫人、官人、处士、佛徒和平民五种。他们入道的原因各不相同,诗人对此的反应则以肯定为主。诗人与道士交游有学道问医、名士雅集和虚拟游仙等现实需要和心理代偿等原因。仙为“人在山上貌”的观念和道士在山中修炼这一事实使访道求仙成为诗人创作山水诗的因缘。  相似文献   
2.
道士与唐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士诗人作为唐代诗人的一个阶层,为唐诗的鼎盛作出了特殊的努力.本文对道士诗人进行了分类,并对各类代表诗人及诗作的特色进行分析.非诗人道士作为世俗诗人的交往对象,是引发诗人诗兴的直接媒介,本文以司马承祯、张果和毛仙翁等三位引发诗潮的道士为例,以见他们对唐诗繁荣的间接性贡献.  相似文献   
3.
行状是一种实用性文体,为死者门生故旧主动或应邀而撰,目的为表谥。史料具有可性信,情感具有真挚性。但作者的身份和情感又使行状对史料的选择具有倾向性。《文选》“行状”类唯收任《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一文,状主萧子良生前身后复杂的政治生态,在本行状中有曲折的透露。  相似文献   
4.
道家是哲学而非神学,它之所以被道教依附上,有其內在的神学基质。道家以“道”为宇宙本体是道教“体道成仙”的终极依据,成为道教最高的神学哲学范畴;道家的养生理论建立在独特的人体结构理论基础上,成为道教修炼道术的学理源头;道家还是神仙意象的最早创造者,这一意象为后起的道教直接取资。道家被神学化的历程,同时鲜明地体现在仙道诗中。  相似文献   
5.
<文选>除诗、赋之外,共收文35类,其中的册、令等8类各仅收文1篇,入选条件极苛严.但"书"类却收录了18人24篇,数量为<文选>文之冠,足见书类名篇之夥.书体的日用性、私家性及其规范的宽松性、表达的自由性是其体作者和作品如此众多的重要原因.书体名篇的产生,除了一般的主体素质要求之外,有其特殊规律:作者因外部摧折形成的情感发酵至临界点,借口或决口同时形成时;人际关系良好的讲究友谊的时代氛围的驱使;书信的施者与受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距离;征战频繁或政治动荡时代的需要;饱学上司的激励作用.从作者角度看,书有自撰与代拟之分;从施受关系看,有友与敌之分;从缘起上看,有主动与被动之分;从情调上看,有乐与苦之分,均以后者为主.  相似文献   
6.
“上书”是专用于送呈诸侯王的文体,以否定对方为逻辑基础,以希冀对方收回成命为目标。《文选》上书体以劝谏为用意核心,形成了扬古抑今、理情兼用、指陈利弊的劝谏模式。其选文或以吴王为劝谏对象,或为作者于狱中自辨其冤,得失相参,各极其妙。“上书”体兴盛于战国末期和西汉初期,这也正是诸侯王权势最盛时期。此后,随着诸侯王势力的衰减,上书体失去了士人用以炫才求仕的内动力,因而渐渐衰落。  相似文献   
7.
座右铭书之于纸,以自戒为旨归,从载体到题旨与纪功铭、器物铭均有鲜明区别,是铭类中独特的一种.<文选>铭类中所录崔瑗<座右铭>作为典型代表,其人生观以儒家的守愚和道家的守雌为底色,形成了内方外圆的低调的人生态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李陵《答苏武书》被萧统系于《文选》"书"类之首。唐刘知己从史迁阙载和风格上首疑作者之伪,苏轼坐实之。近世以来,已成定论。其因有三:仍前贤之成说,伪托苏李赠答诗的波及,李陵其人为俘虏的道德判断所累。本文详考了辨析了作者伪托说理由之妄,论述李陵为《答苏武书》作者之由。司马迁曾因平议李陵其人而罹祸,兹后再无人为李陵置一辞。本文从忠孝的取舍与尴尬角度析李陵降胡之因由,并对《答苏武书》所披露的李陵的心路历程作了勾勒。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仙的起源、特征及修仙术等方面讨论了仙观念对游仙诗的支配作用,主要分析了这一观念对"列仙之趣"和"坎咏怀"两类游仙诗的深刻影响,以期引起人们对长期被学术界忽略和误解的仙观念及游仙诗进行新的审视和检讨。  相似文献   
10.
论曹唐小游仙诗的文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唐桂林籍诗人曹唐以游仙诗著称。他今存于《全唐诗》卷六四○、六四一的151首诗中,游仙诗就占了121首。其中人称大游仙诗的七律体组诗17首;人称小游仙诗的七绝体组诗98首。实际上,曹唐的游仙诗还不止此数。据《唐才子传》等典籍记载,他的大游仙诗原有50首,可知今已散失33首。这个数量在游仙诗史上可谓前无古人。尤其是诗人在想象中以现场目击者的视角,对仙人仙境的方方面面作了细致的描绘,塑造了一个完整的堪与世欲社会对应的美丽仙界,使他在后人的心目中赢得了与先唐游仙诗代表诗人郭璞同等的地位。 曹唐游仙诗有大小之目,这原是后人从体裁——律绝不同的角度划分的,别无深意。但细究之下,就会发现二者除体裁有异之外还有不少区别:首先,从结构上看,大游仙诗按题材来源分成若干首尾连贯有序的小组诗,小游仙诗就没有这种篇什之间的联章情况。其次、从题材上看,大游仙诗全系据仙话传说故事改编而成;小游仙诗虽也采用仙话的物象名目,但内容与仙话无直接关系,显示出更强烈的创造性。复次,从情调上看,大游仙诗缠绵悱侧,有如失恋中的男女;小游仙诗则闲散优游,颇类山林中的隐士。这种鲜明的区别,为我们分而论之提供了可能和必要。 曹唐小游仙诗的独特规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游仙诗的集成性,二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