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综合类   5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PC软件产品竞争性升级的定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Hotelling模型对PC软件产品竞争性升级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网络外部性、转换成本、升级产品质量(或功能)的提高对升级定价及其竞争策略的影响.主要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消费者静态预期的条件下,网络规模大的厂商总是偏好不兼容,网络规模小的厂商偏好全兼容.(2)分析了影响版本升级价格、竞争性价格和全价的相关因素.(3)解释了转换成本和实施竞争性升级的关系.(4)分析了厂商夺取竞争对手厂商客户的条件以及争夺新客户的竞争策略.对厂商的竞争性升级定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两部定价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存在两类消费者情况下的两部定价模型推导出了最优两部定价公式。表明最优边际价格由各类消费者的偏好差异程度及边际生产成本决定,而固定费用主要取决于对商品具有较低效用评价的消费者的需求,并推导了固定费与需求弹性的关系以及最优边际价格的范围。  相似文献   
3.
最优非线性定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存在两类消费者情况下的最优非线性定价模型进行了n维推广,展示了一个了解消费者需求分布的厂商如何根据消费者的“自我选择机制”制定出一个可供选择的消费组合菜单。结果表明,厂商大大减少了低需求类型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尽可能剥夺更多数目消费者的效用以获取更多的利润。  相似文献   
4.
对价格规制的目标、电价的形成以及电价体系进行了分析,并对高峰负荷收费模型进行了推广,为我国电力行业价格规制提供理论依据,对当前的电价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广告竞争与市场进入壁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个广告“抢先”的双寡头模型,通过两阶段博弈的均衡结果,推出了广告形成市场进入壁垒的成本条件。并认为厂商抢先做广告可以获得优势,在一定条件下广告投资成为进入壁垒的一种形式,但是这种壁垒并不是长期性的。  相似文献   
6.
在古诺模型的基础上,从策略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了横向合并的部分动因。推出了在单纯的古诺竞争中,为获得市场力量进行横向合并的厂商是不盈利的,但当规模效益达到一定条件时合并可获得盈利。得出了生产能力约束成为合并的潜在动力,而且生产能力高的厂商之间更容易发生合并。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方法,研究了网络外部性特征产业中具有不对称网络规模的寡头市场条件下,潜在技术主导厂商的R&D决策以及创新动机.重点分析了网络外部性、产品兼容性、溢出对具有不同网络规模厂商的R&D决策及创新动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一)网络外部性的增大(或兼容性的减小)将增进"大"厂商的R&D投资和创新动机,而减少"小"厂商的R&D投资和创新动机.(二)"小"厂商可以通过大幅提高产品质量来克服网络外部性对其产生的负效应,在一定条件下成为市场的主导厂商.(三)溢出削弱了厂商的创新动机,但是跟随"小"厂商可以比跟随"大"厂商从溢出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相似文献   
8.
认为政府在企业政治活动中主要扮演3种角色--消费者、投资者和裁判员,而这种角色转换反映了企业政治资源、企业政治策略、政府合同、竞争性战略与企业政治绩效之间的关系.因此,基于企业政治资源、企业政治策略与企业政治绩效相互影响的理论模型以及10个研究假设,以我国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验证并解释我国企业政治资源、企业政治策略以及企业政治绩效的类型与层次,采用结构方程方法对我国企业的这种关系进行分析,并验证了其中的大部分假设以及主要观点,对前人有关的部分结论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方法,研究了网络外部性特征产业中具有不对称网络规模的寡头市场条件下,潜在技术主导厂商的R&D决策以及创新动机.重点分析了网络外部性、产品兼容性、溢出对具有不同网络规模厂商的R&D决策及创新动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一)网络外部性的增大(或兼容性的减小)将增进"大"厂商的R&D投资和创新动机,而减少"小"厂商的R&D投资和创新动机.(二)"小"厂商可以通过大幅提高产品质量来克服网络外部性对其产生的负效应,在一定条件下成为市场的主导厂商.(三)溢出削弱了厂商的创新动机,但是跟随"小"厂商可以比跟随"大"厂商从溢出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