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4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虽然王闿运的思想观念植根于传统文化,但他并非保守派。他的洋务言论有个别不合时务,但总体而言具有大局观。从外交方面来看,他有高于时人的眼光,主张建立正常、统一、明确的近代外交,注重民族精神的振兴;从内政方面来看,他也不完全反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并提出了一些针对现实和启人思考的见解,重视人及人的精神的作用。由此可以认为,王闿运基本是近代式人物。  相似文献   
2.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西方国家以外交、武力手段对中日认同的传统世界秩序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冲击。中日对此分别做出了回应:清朝中央政府固守朝贡体制,广东地方政府作了初步变通,而日本幕府则摇摆不定;中国知识阶层开始重新关注西方世界,但日本知识阶层认识西方世界的著作更多、水平更高,并抨击幕府的锁国政策。中日对西方的不同态度影响了此后两国历史的发展,并预示了19世纪中叶两国开国之后将走上不同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16世纪中叶以后至18世纪末,新航路开辟后形成的西方新世界观念在中日两国传播。中国被动地接受了部分新世界观念,但更多表现为排斥西方文化及其世界观念;日本主动地吸取新世界知识,形成兰学思潮,世界观念得到了更全面、更深刻的发展。中日对新世界观念的回应是两国适应新的世界形势的重要表现,也为19世纪中叶以后两国历史不同的发展际遇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期,而此时被迫开国的中日两国对世界市场的认识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途径:中国在40~50年代坚持“以商制夷”,到70年代才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对世界市场了解的深入,逐渐形成了“商战”论等近代世界市场观;日本在开国之初争论的主要焦点是贸易无用还是贸易兴国,并在60年代发展为自由贸易思想。中日近代世界市场观的区别是:中国是带有政治化色彩的世界市场观,日本基本是从经济角度分析世界市场与本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黎元洪与辛亥革命李存朴辛亥革命以推翻二千余年封建专制统治而名垂史册。但辛亥武昌首义的领袖、当时被誉为民国“开国三杰”之一的黎元洪,却常常受到不公正的评价:从“床下都督”到“泥菩萨”,从投机革命到破坏革命,几乎一无是处。本文试将黎元洪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作...  相似文献   
6.
在开国前后的19世纪中叶,日本从推崇东方文明特别是儒家文明,到完全投入西方文明的怀抱,完成了文明观念的整体转换——“华夷变态”。在这一过程中,华夷观念、有关西方的知识及外部环境是影响日本文明观念的主要因素,伦理道德成为日本评判文明的主要标准。  相似文献   
7.
"佛郎机现象"是明清时期中国中心观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源于中国地理知识的陈旧,兴于中国文化观念的保守,主要表现为排斥或漠视新航路开辟后来华的欧洲国家.在欧洲势力不断向世界推进之时,"佛郎机现象"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