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非公经济的迅猛发展急需从理论上把握它在现时代的新特点,解决它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相统一“何以可能”的问题。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继承性赋予非公有制以新使命,非公经济的高效率性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置于更加现实的基础上,同时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等因素的积极制约下,当代中国的非公有制,经过辨证的否定,必然为重建“个人所有制”准备新的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2.
发展激励机制的选择是一个关乎人民群众利益实现的大问题。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之前与之后,因党不同时期所处时代条件、境遇不同,对社会主义理解认识不同等原因,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激励机制,这一历史过程既有宝贵经验值得吸取借鉴,也有沉痛教训需要记取和避免。  相似文献   
3.
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既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作用发挥提出新挑战,也为其功能优化提升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性障碍与党建技术创新步伐远远落后于发展需要有关,与信息化资源利用不充分有关。农村基层党组织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必须因时而变、顺势而为,主动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科学拣选精准的技术措施路径,实现智慧转型,在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中,在推进自身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中不断优化提升组织功能。  相似文献   
4.
李少斐 《理论界》2013,(10):168-170
推进东亚区域一体化需要重塑新的东亚价值观,以强化东亚对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群属、角色认同.目前东亚价值观还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概念,还处在不断被重构之中,需要不断赋予其新的科学内涵.培育新的东亚价值观应以东亚传统文化精髓为其精神资源,并充分吸纳域外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现代性因素,不断丰富和优化自己的文化内涵,使其更加适应当今及未来世界的新变化,从而推动东亚区域一体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延安时期 ,中共迎来了万紫千红的理论春天 ,哲学社会科卓有建树 ,全党理论水平空前提高 ,从而保证了党的先进性。本文从时代发展需要、领导人强烈的理论意识和民主宽松的学术环境三个方面 ,对延安时期理论大繁荣的原因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6.
西方传统政治思想是孕育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理论武库与文化土壤。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影响问题,尽管在马克思主义问世之前的绝大多数政治思想家那里还得不到科学系统的研究解释,但他们关于人民群众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特别是其中那些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因素的卓越见解,自然成为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得以产生的重要思想材料。  相似文献   
7.
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化过程。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具有"世界化"形态的理论学说,它的全人类性价值诉求和宽广世界眼光决定了它的世界共享性,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离不开世界化维度。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世界化"新形态必须始终把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作为其理论发展的肥沃文化土壤,并在关注和解决已进入当代实践领域的世界重大问题,引领世界前进方向中实现。  相似文献   
8.
与人类历史上曾经编织和构建的其他梦想相比,中国梦不再是脱离现实用理性去演绎历史的空想,相反,中国梦是立足于现实、符合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具有政治理想意义的伟大梦想。中国梦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圆梦的力量主体,以科学发展作为圆梦的现实基础,以改革开放作为圆梦的制胜之招,它赖以圆梦的这"三大支点"注定了中国梦不是空洞的口号,更不是虚无飘渺、遥不可及的梦想。只要我们按照既定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朝着梦想前行,我们的事业就会稳步实现质的提高与量的扩展,中国梦就一定可以美梦成真。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与大众日常生活世界建立有机联系,真正实现与大众的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解决的问题。大众是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力量,大众的日常生活世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完整的载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产生、得以检验,并发挥其功能作用的最重要、最基础的场域。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取决于其在当代中国发展实践中的实际作用,也即取决于其能否真正融于大众的行为准则、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中。  相似文献   
10.
李少斐 《社会工作》2011,(24):94-9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本质上是传受双发、平等双向的思想互动过程。大众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内生动力源泉,应通过建立健全相应传播机制,增强传受双方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发展完善传受双方主体人格,以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