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巴金自三十年代初开始创作,接连发表了《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等十多部作品,显示了卓越的才华。他的作品受到广大青年读者的喜爱,起了积极的作用,这使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但“四人帮”的走卒们竟以巴金早年曾受过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为借口,生拉硬扯,无限上纲,诬指巴金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死敌”,进行残酷斗争,妄图否定巴金及其作品。这当然属于别有用心。对他们所妄加的一切不实之词,都应彻底予以推倒。但从学术范围来说,巴金早年的创作的积极作用与无政  相似文献   
2.
以“五四”为标志的新文学,由一个深广的文化思想革命为前导,经历了剧烈的文学革命的波涛,诞生在多灾多难的中国土地上.它和中华民族求解放.中国人民求自由的斗争一同成长,拥有以鲁迅为代表的璀灿群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毛泽东同志曾怀着革命激情,高度评价了这个文化领域中的革命:“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地反封建文化的运动.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动劳.”毫无疑问,我们应当全面地研究这次伟大运动的历史事实,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的规律,以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是“五四”时期新诗坛的巨匠之一。他用一颗灼热的赤子之心写出的许多爱国诗篇,在当时,鼓舞着青年一代反帝、反封建的斗志,至今仍然使海内外亿万炎黄子孙为之热血沸腾。在诗歌形式上,他对“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者统一的美,作了认真的探索,他的诗歌以色彩斑烂的画面、音响摇曳的韵律和匀齐的句式章法为特色,这一切对推动新诗向更高阶段发展起了良好作用,影响十分深远。赋予闻一多的诗以特殊艺术魅力的,除了上述这些属于思想感情和诗歌形式、语言等一般因素之  相似文献   
4.
在鲁迅的伟大文化业绩中,对世界文学的介绍与翻译是一个光辉的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鲁迅一生翻译的作品和文艺理论约有三百多万字,在鲁迅全集里,译文的分量约占一半以上;这其中,译介俄、苏文学又占译文的三分之二强。可以看到,鲁迅为了中国民族和社会的新生,为了中国文学的“收纳新潮,脱出旧套”,而“求新声于异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而对俄、苏文学的关注,又处于一个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鲁迅当年很为陶潜惋惜,因为论客们只赞赏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面,而把他视为“飘逸”的“田园诗人”的代表,却忘记了他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金刚怒目”式的另一面。鲁迅认为,写这两种诗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这种评人评文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现在这里要说的沈从文,似乎也由于他的《边城》之类的小说,在人们印象中,便也是“牧歌”歌手或“田园诗人”的一个代表;然而他也有“金刚怒目”式的东西,却很少被人注意。  相似文献   
6.
《康濯年表》是正在编辑中的《康濯创作研究参考资料汇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内容自一九二○年起暂迄于一九八二年初,全文约二万五千余字,草成后曾经康濯同志初步订正。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以《简表》形式,先发表自一九二○年至一九四九年部分,供研究者参考。 康濯同志原名毛季常,曾用笔名水生、敏丁、沙里等。三十年代末,他作为一个有革命愿望的青年知识分子,在蓬勃的抗日救亡热潮中靠拢了党,并开始接触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一九三八年进入革命圣地延安后,得到党的直接教育和培养,不断深入工农兵,在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和群众同呼吸,共甘苦,积极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为群众服务。在此基础上,写作了不少反映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7.
其次,聂华苓的“尝试”是在结构上.围绕着“分裂”这一主题,作者将故事处理为两条线并进的形式,即一条线:桃红在美国的流浪生活;另一条线:桑青从少至长的逃亡经历,困顿遭遇.同时,对两条线上的故事,并不求其细节上的严密衔接,而只选择作者认为对自己所要表现的主旨重要的片断,去着力描绘.这种处理,同作者在《台湾轶事》中的风格不同,显然也是从现代派文学在结构形式上的刻意追求受到启示.这种结构方式造成很大的跳跃性和突兀性,乍看起来,颠倒错杂,使人眼花缭乱,难寻头绪,却包含着作者的苦心经营,这里试按顺序表列如下,然后探索作者给予它们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美籍华裔女作家聂华苓的部分创作和译著在国内陆续出版.短篇小说集《台湾轶事》,中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长篇小说《桑青与桃红》(英文版题名《两个中国女人》)等,引人注目地显示了作家的才华;而译著《德莫福夫人》(亨利·詹姆士著),《没有点亮的灯》(美国短篇小说集),以及散文集《三十年后——归人扎记》等,则不但同样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生活效益,而且提供了作家用以照亮自己创作进程的“灯”,由可此以使我们从主、客观两方面因素中去理解作家风格的形成、变化和可能的新趋势.较之向来生活在祖国母亲怀抱的中国作家来说,聂华苓走过一条特殊的道路.她的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