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现存的宋朝官品令,载于《宋史·职官八》,但属于南宋时期的官品令,为元丰改制后的产物。改制之前,北宋前期的官品令已经亡佚。它究竟是唐代旧制,还是宋朝新制,学界持有不同观点。宋承唐制,品阶制度也不例外。自宋朝初年至元丰改制前,基本沿用唐代官品令。元丰改制,才形成了本朝新制。《旧唐书·职官一》所载《永泰官品令》,与《唐六典》所载官品令并无大异,它记录了唐德宗以前的品秩变动,并为五代、北宋沿用。《宋史·职官八》所载《建隆以后合班之制》,记录元丰改制之前行用的唐代职事官。《宋史·舆服四》所载康定二年行用的部分官品,《职官分纪》所载若干官品,以及唐后半期至宋元丰改制前的相关零散史料,大体可以复原北宋前期的品阶制度。  相似文献   
2.
浅攻进筑战略战术,是庆历时期以范仲淹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身临前线,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克夏制胜的军事理论。虽然不是范仲淹率先提出的,却是在他的倡导并身体力行下形成的,并有规模地付诸庆历时期的军事实践,并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它是在和平手段用尽,在"中国利害"得以维护之后实施的。范仲淹反对非因国家核心利益与敌方计较,造成长期兵连祸结的严重后果,与章惇之流穷兵黩武不可同日而语。历史表明,遵循它就能战胜西夏,违背它就一定失败。因此,范仲淹的军事思想与军事实践在宋夏战争史上具有典型性,其地位有重新讨论、评价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周必大作为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学者,在助政高、孝、光、宁四朝过程中,围绕国家中兴图强目标,阐发了众多见解。其"中兴"主张体现在"法祖"和"自治"两方面,"法祖"即希望君主"循故事,沿祖制",效法贤君累代相承的治政方略,"自治"则建议君主在"修边备、宽民力"基础上,提升国力以实现中兴。"法祖"与"自治"相结合的中兴观,是周必大在总结历史和把握时局基础上提出来的有益之策,对当前中华民族复兴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略论宋代知州制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初因仍自然,沿用唐、五代以来出现的以他官“知州府事”以代理节度使、刺史等正官的做法,于太宗、真宗之际确立了文官充当州郡主官的知州制,取代了唐末、五代以来方镇割据赖以维系其统治的地方官僚体系,为宋代安抚使制度的诞生准备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5.
宋前期,职官制度已形成官、职、差遣三大系统。唐代职事官的地位,在这一时期,升降剧烈,并已阶官化、虚衔化。而后起的职名、差遣,〖JP2〗一为清要侍从官,为升迁之“终南捷径”;一为有实职、实权者,二者虽无品秩,却为士大夫所重。为了整顿自唐中后期以来混乱的职官制度,适应使职差遣制度出现后的新形势,宋朝前期,权宜地但又是务实地应用比品、序班等手段,在百余年的不断调整中,逐步建立起了职官制度的新秩序。各类官职则以比品、序班来确定其实际的政治地位,其详则见于《宋史·职官八》的《建隆以后合班之制》。  相似文献   
6.
司马光评传     
导论“后三代”之世第一章清白相承人家志度渊远父子第二章加翔内外涵养器业第三章谏院五载第四章反对熙丰变法第五章西洛十五载第六章元祐更化第七章治国思想第八章论理道德思想第九章社会历史观第十章哲学思想第十一章《资治通鉴》及其派生书第十二章司马光的史学成就第十三章《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和“通鉴学”司马光评传@李昌宪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