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控制论作为系统论的重要内容,表明了控制主体在系统中的能动作用。从“控制”概念可以看到,“所谓‘控制’,直观地说,就是施控主体对受控客体的一种能动作用,这种作用能够使没受控客体根据施控主体的预定目标而动作,并最终达到这一目标。”(《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第47页)而负反馈过程是控制主体达到目标的过程。所谓负反馈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先验分析论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精华所在,那么,笔者认为康德先验分析论中的“三重综合说”则是康德认识论的精华所在。康德为了解决认识与对象相一致这个认识论的根本问题,同时为了克服机械唯物主义简单地认为知识必须符合于客观外界对象的机械的、直观的认识论观点及主观唯心主义简单地把客观对象完全消融于主观意识之中的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我国史学界一直把土地集中看成是导致中国古代社会矛盾尖锐激化的主要原因。本文认为,这一观点失之笼统,实际上只能解释西汉末期的情况,唐宋以后就不尽然了。宋、明、清几朝的初期,土地集中现象十分突出,但其社会矛盾却比较缓和,就是这几个朝代的衰亡,和土地集中也没有什么直接、必然的联系。土地集中对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消极影响前后变化很大,总趋势是日益减弱,这一变化的内在原因,是赋役制度的演变。  相似文献   
4.
思维作为标志人能动地反映和认识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哲学范畴不能凝固不变,而是应当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不断发展,其内涵也应随之不断深化和拓广。否则,就不可能对思维所包含的日益丰富的内容作出全面而深刻的说明,也难以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以往,人们把思维往往仅仅理解为“理性认识”、“抽象概念”。对思维作以类似这样的解释或说明几乎充斥于各种辞书和哲学教科书中(尽管有些辞书把形象思维也看作是一种思维形式,但都一带而过,而是把抽象的逻辑思维看作是思维的基本内涵)。这种对思维的回答表明,思维内涵的主导方面无非就是逻辑思维或抽象思维。那么,按着这种对思维的传统理解深究一步就会发现,思维之所以是理性的、抽象的,这是由思维本身所具有的如下两个特点决定的:第一,思维是借助于抽象化的客体映象——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来对客体进行反映;第二,思维的过程是严格遵循逻辑进程推进的。由此把思维作为理性的、逻辑的、抽象的理解已经是一种普遍的认识。从认识史的角度看,这也是一种必然的理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