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5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的收入也不断增长,而在收入支配上却表现出一种重储蓄积累轻即期消费的倾向。尽管银行连续降低储蓄利息,但老百姓手中的钱仍然大量地送进银行,家庭储蓄仍在逐年增加。据资料显示:2002年未乌海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7.6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23亿元。百姓把手中的部分钱为何要存入银行?近日,乌海市企业调查队对全市50户家庭的储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2.
边疆民族地区作为我们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稳定状况既关系到民族地区自身的发展与和谐,又与整个国家的战略大局息息相关。近年来,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频发,极大地威胁着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深入分析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问题存在的诱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对确保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与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赵森  李玉敏 《现代交际》2023,(7):73-80+123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对中国共产党开展斗争的历史进行了深刻回顾,并对党在加强自身建设过程当中如何正确对待斗争、推进斗争等问题展开了具体论述。《〈共产党人〉发刊词》蕴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斗争思想,不仅指导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也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不惧斗争、勇于斗争的可贵品质。学习并发扬《〈共产党人〉发刊词》的斗争思想有助于今天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并通过新的伟大斗争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相似文献   
4.
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是当前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以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为例,阐述该门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实践,包括课程思政元素的确立及其与课程知识点的融合方式等,构建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思政体系结构和实施方案,并分析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以IT项目五阶段为载体,构建从项目起点到终点的“爱国情怀—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体系,提出依据设计思维模型的项目制融入方式,实现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点的有机融合,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以期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的中央部门及所属的地方政府诸多部门,为推动发展合作社经济,针对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相继颁布一系列法令章程,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合作法规体系.相关合作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保证了国民党政府发展合作社经济各项政策的实施,规范并推动了合作社的发展,以此支持了抗战并促进了乡村社会经济变迁,同时也为台湾时期国民党的合作社立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国民政府和在不同阶段颁布的合作社法规有互相抵触之处,其内容的规定既存有背离合作社原则的方面,也在强调完备的同时伴有繁琐的状况发生,由此导致其诸多法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以彻底实行.  相似文献   
6.
国民党执政之后,为挽救农村经济并实现对乡村社会的整合,大力推行合作运动。但现实政治需求的上升淹没了合作的初始经济动因,行政外力的全程推动致使合作呈现出强制化特征,信用合作的膨胀及社员构成的变异又促使合作社以畸形化态势发展。上述异化的发生导致合作运动背离复兴农村经济的目标,国民党整合乡村的失败结局也因此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7.
抗战胜利后,民盟的政治路线实现了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根本转变,其政治角色也由最初国共双方的“调停者”逐步向与中共合作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转变,直到最后与中共携手共建新中国.民盟政治路线的巨大变革,有着深刻的原因:民盟所代表的阶级局限性及成分的复杂性是根本性原因;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的正确性是主要原因;而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是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东北乡村的地权既有官地到民地的转化,还有民地所属权转换中土地由集中到分散的发展态势。伴随这些转变的发生,东北乡村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及生产关系都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变动;同时,由于地权变动中伴随着人口的流动,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并共同作用于东北地区城市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东北地区城市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着力推行发展合作社经济的政策,但政策绩效不足显而易见。究其原因,与政策内容的西化、政策推行的强制化及经济政策的绝对政治化紧密相连。正是由于此三方面因素的存在,导致国民政府的合作社政策既背离中国社会经济现实,又违背合作经济规律,并严重制约合作社的经济功效,其预设之复兴乡村经济的目标也由此未能达成。  相似文献   
10.
李玉敏  栾雪飞 《兰州学刊》2010,(9):191-194,215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积极推动开展乡村合作社运动。基于对民众能力不足的认定以及不触动土地所有权这一前提基础的设定,国民政府制定出诸多以强化政府作用为核心的扶助性政策,自上而下加强对乡村合作社运动的推进,其实质是力图在政府主导下将西方的合作经济制度移植到民国乡村社会。但在实践中,此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绩效明显不足,国民政府预设之通过开展合作复兴乡村及整合乡村社会的目标均未能达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