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27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方德育思想比较概论李申申道德和道德教育,是人类精神文化建构中的重要课题。然而,有关德育的内涵、侧重点、目的、方式等问题,中西方从古至今各有特色,自成体系。认真探讨中西方道德观及所形成的德育思想,对于在改革开放当中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2.
《汉语大词典》有例证晚出和书证疏漏现象,这对考察词语的源流不利。本文结合近代汉语文献给数十条词语补充一些更早的例证或所缺的书证。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上,儒、佛、道三教之争,仅在是非高低,谁都没有把谁看做别种另类。韩愈反佛,也是教门之间的斗争,而不是世俗反对宗教的行为。佛教学者,则从来不仅把儒教看作同类,甚至看作同道。从宋代开始,儒者们一面批判佛教、道教,一面讨论儒教和他们的异同。明清时期的佛道二教学者,不仅不把自己看作儒教的异类,还更加努力地向儒教靠拢,承认儒教的主流地位,尽可能采纳儒教教义来装饰自己。  相似文献   
4.
5.
近二十年来,是中国教育理论研究发展迅速,并取得显著成就和日渐成熟的二十年.教育理论研究的突出特点和发展趋势是走向以人为本和辩证思维,这在主体性教育、教师专业化、义务教育的均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方法与手段、寻找教育的契合点、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构建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中都鲜明地体现出来.当然,近二十年的理论研究也存在缺憾与局限,主要是不能消化外来理论,并恰当运用于本土之中.  相似文献   
6.
<正> 中国哲学的不少概念,在王夫之哲学中都有着独到的解释。“中”、“和”即是一例。“中”,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始于《论语》:“中庸之为德也”(《雍也》篇)。以后,“中”成为《中庸》中的重要范畴。什么是中庸?历来说法不一。宋儒把“庸”解释为“平常”,把“中”解释为一种不前不后,不左不右的状态,影响深远。庞朴同志的《中庸评议》,以确凿的材料,证明了这种解释是谬误,所论精辟,分析透彻。只是对王夫之的论述注意不够,本文愿补充一些这方面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正> 从1674年到1679年,即甲寅到戊午.是王夫之一生中非常奇特的五年.在这期间,吴三桂起兵反清,盘距湖南.王夫之一反每逢兵乱即避兵深山的常规,频繁泛舟,往来于长沙、衡阳、萍乡、湘阴等重镇要地.他在干什么?他的这些活动与吴三桂起兵的关系如何?这不仅是一个历史研究中的问题,也是一个思想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人们都以王夫之的儿子王敔所写的《湘西草堂记》中“因避滇氛,泛宅数载”为根据,认为他这一段时间是为了躲避吴三桂的战乱而到处  相似文献   
8.
<正> 汉代的统治思想是天人感应,这种思想认为,天是人事的主宰。王充通过自己的亲身观察,运用当时先进的自然科学材料,重新论证了一个古老的命题:天道自然。也就是说,自然现象背后,没有什么主宰,当然也与人事无关。随着汉朝政治统治的衰落,王充的思想传布开来。对王充备加推崇的著名人物先后有蔡邕、王朗、虞翻、挚虞,葛洪等人。在魏晋南北朝许多思想家的言论中,直接间接的都能找到受王充思想影响的证据。可以说,王充的思想产生于汉,而其发挥作用则在魏晋南北朝。  相似文献   
9.
李申 《船山学刊》2014,(4):82-86
易学哲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发掘《周易》和古代易学中的哲学内容,探索这些内容在今天的现实意义。"知几其神"的命题见于《系辞传》下篇,意思是知道了"几",就可以像神明一样。由各种因素际会所引起的变化,其转折点,是为机。即将形成、尚未形成的机,就是《周易》所说的"几"。中国哲学不仅是要我们认识世界,而且要依据这个认识来指导行动,改变世界。所以《易传》在讲了"知几其神"以后,接着说"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知几而把握机会,是重要的。然而仅仅能够把握机会,也是中国哲学所不赞成的。中国哲学主张德智并重。所谓"仁义礼智信",就是主张不仅要有德,而且要有智。反过来说也是一样,即不仅要有智慧,也要有德行。有些时机虽然很好,但有违德行,就不可去做;反之,如果道义所在,即使明知要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这是君子的"知几",是《周易》哲学、也是中国哲学的主张。  相似文献   
10.
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学学科的理论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其总体趋势是向以人为本与辩证思维方向发展.但是,在方法论层面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内在矛盾:放眼全球与对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和话语唯命是从构成了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矛盾;华丽的辞藻、思辨性语言的表述中透视出缺乏历史的厚重与深邃;教育这一直面"人"的学科往往在研究中"目中无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