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波兰尼默会认识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首次在认识论领域提出“默会认识”这一概念。默会认识思想也是波兰尼的认识论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文章追溯了波兰尼默会认识思想的理论渊源,分析了波兰尼默会认识思想产生的理论背景和理论来源,并对波兰尼默会认识思想的基本内容进行了简要的概括。波兰尼的默会认识思想为认识论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它对于其它学科的理论研究和人们的实践活动也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哲学中,关于语言功能的讨论是很常见的.实际上,许多导论性的逻辑学教科书都涉及到这一问题.①鉴于语言与文本之间的密切联系,人们认为那些被用于按功能对语言进行分类的范畴也可应用于文本.而且,正如很快就会变得显而易见的那样,人们在很大程度上的确可以这样做.  相似文献   
3.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首次在认识论领域提出"默会认识"这一概念.波兰尼的"默会认识",实质上就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对象身心合一的整体理解.波兰尼认为,默会认识是人类获得和持有知识的终极能力,在认识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对认识主体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视上,其思想表现出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某种契合关系.这种契合关系是我们吸收和借鉴波兰尼默会认识思想的基础,并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4.
李白鹤 《江汉论坛》2004,41(3):26-29
社会进步的当代认同既表现为当代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或者说是得到当代人类普遍认同的评价标准,也表现为社会大众根据这些标准对客观事实的价值评价和对当代社会进步事实的普遍认同。社会进步的当代认同,引领和推动着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人们在实践中树立忧患意识、科技意识、未来意识、一体化意识及协调发展意识,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认识论问题虽然是我国哲学界讨论的热点,但认识论问题的研究仍存在着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张浩同志的《思维发生学》(增订版)对人类思维发生发展的研究,提供了解答诸多“未决问题”的有益的思考路径和重要的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6.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首次在认识论领域提出“默会认识“这一概念.波兰尼的“默会认识“,实质上就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对象身心合一的整体理解.波兰尼认为,默会认识是人类获得和持有知识的终极能力,在认识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对认识主体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视上,其思想表现出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某种契合关系.这种契合关系是我们吸收和借鉴波兰尼默会认识思想的基础,并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本位文化论战中,许多非马克思主义者在讨论中却运用了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来分析相关文化问题,这在客观上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这次规模宏大、论争激烈的论战中,论战的参与者们提出了中国的文化发展之路亟待厘清的一些重要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观点和主张,这些思考也给予马克思主义者以启发和借鉴,不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而且也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9.
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认识论领域首次提出了默会认识理论。他从认识的默会维度出发,对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前提、认识的结果进行重新审视,对追寻排除一切人的因素的"客观知识"的客观主义认识理想予以批判。他认为,所有的认识都是建立在寄托的框架之中,默会认识是认识最本质的形式,个人知识才是认识的真正结果。在此基础上,他确立了"个人知识"的认识理想。  相似文献   
10.
面对近代的文化认同危机,中华民族选择了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来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因此,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建过程实际上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的中国化历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立足于当前中国现实实践、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来铸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形式,由此成为在今天中国社会得到广大人民认同的主流文化。在当前全球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在民族文化认同遭遇新的挑战之时,中华民族所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化解民族文化认同危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