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19世纪至20世纪下半叶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但这些变化长期以来在民间说书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映。只有到了20世纪40年代,在陕甘宁解放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延安,才开展起收集整理新说书的运动。陕北民间艺人韩起祥就是这次说书运动的发起人之一。李福清院士的这篇文章试图以韩起祥的说书创作为例,力图阐释说书传统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东干历史传说在东干民间创作遗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东干历史传说与中国历史故事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许多东干历史传说是中国历史故事的变体,其中许多传说的情节与中国历史故事不完全相同,东干人与中国人对传说中的主人公所持的观点也有所不同,其神话的成分也多于中国历史故事.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诗学的角度较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文学中人物肖像描写的演变.文章认为,在神话人物的肖像描写中,就存在"合成的形像",如:古书及汉代石刻画像中有半兽半人的伏羲,而女娲身体各部分则是各种野兽身体部分的组合,如人面、牛首、虎鼻等.这样的描写方法是较原始的,其他民族原始艺术中也有.后来的古代人物描写方法,受到宗教因素的影响,如晋代小说描写方法受了佛教中对佛描写的影响.唐代变文、宋元平话、明代小说都可以发现从佛经借来的模式.文章还谈到古代神话人物人格化的过程,认为当代小说有时也利用古典小说描写模式.  相似文献   
4.
由于中国各族神话研究成果分布于世界各国,未有及时的中文译介,因此,一些中国学者在研究中就很难利用这些研究资料。从时间和研究内容两个角度较为系统地整理自19世纪以来国外神话学者的中国神话研究成果,可以见出中国神话研究在国外的基本面貌,为研究中国神话提供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文献。  相似文献   
5.
蒙古民间口头文学体裁种类繁多。其中占有特殊地位的是“本森乌力格尔”体裁。即“书本故事”。它是在中央亚与远东文化传统的交融中产生的。这种体裁作品的名称也证明了其综合性。“本森”一词源于中国民间用语“本子”(书本),“乌力格尔”是典型的蒙古语,意即“故事、特殊的叙事诗歌”。据说书人说,此种体裁形成于18世纪的东蒙古,学术界目前还没有更多的材料可以充实这一证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