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非营利组织应当是从事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事业,并依法享受税收优惠待遇的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针对非营利组织的特质及我国非营利组织特殊税收待遇的法律规制缺陷,应严格区分非营利组织的相关商业活动和无关商业活动,对不同类型的非营利组织采取差别税收政策,细化免税政策,避免税收优惠被滥用,改进捐赠税收制度,构建适合非营利组织的特殊征管制度,强化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  相似文献   
2.
李艳婷 《社科纵横》2010,25(7):103-105
〈玉屑〉的"情性说"一方面深受理学家性情观的影响,秉承先秦的儒家礼教,尊崇理学家特别是朱熹关于性本情用二分法中对"情"的培养和对道德修养的锻炼;另一方面也能突破儒家礼教的束缚和理学观的限制,高扬人的主体情性,坚持写性情的合理,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理学家抒写情性认识上的片面,还原了诗歌的本来面貌."情性说"的美学品格表现为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旨归于提高主体心性和人格修养,具有折衷辩证的批评意义.  相似文献   
3.
南宋《岁寒堂诗话》“韵”、“味”诗学审美范畴的品质与关系有着丰富性和复杂性。二者与气、格、意、情之间联系紧密又相从相生,以此为基点,我们得到了这部诗话新的的美学意义:诗话明确了诗味追求的途径,对宋诗学格韵理论进行了新的实践,同时用“中的”理论正确指导创作,扭转了批评时风。  相似文献   
4.
宋代开始,一些绘画评鉴大师为了集画论之大成,多把前人画论抄掇一遍,然后再加入一些自己的观点,最具代表的是韩拙的《山水纯全集》。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此书“抄袭”之处较多,并随意修改原著,态度很不端正,学术价值较低。然而,韩拙虽然“抄袭”很多,但有些思想却是对前人画论的再发展,意义重大。韩拙在郭若虚“三病”基础上“召匡”病的提出,在王维“意在笔先”思想下的“预想目前”、“笔法推之”观点,以及对荆浩“四势”、“六要”的新解和新“三远”的阐发,都是他有意对前人理论的思考和创新,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化人类学于 2 0世纪初传入我国 ,它以独特的研究视角使得中国神话研究的面貌为之一新。以此来再度认识中国神话 ,并重新观照和审视图腾现象与神话起源将会更加有意义。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阐释中国的神话特质 ,以生殖崇拜、母系氏族文化和神话意象为最明显的特质 ,以期从根本上理解人类生存状态的源起  相似文献   
6.
不纯正不作为犯在刑法中并无明文规定,对其进行处罚是按照作为犯的构成要件来进行,如何实现不纯正不作为犯和作为犯之间的等价值,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不纯正不作为犯学说起源的考察和对等价值性性质的认定及判断标准的分析探讨,认为等价值性具有独立的存在意义,其在犯罪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并应当从作为义务之外进行认定其性质。在对等价值性进行判断时,应采用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即采用构成要件标准进行认定。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用一些古人的观点去论证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论笔墨格法气韵之病》一文中所提观点的科学性。把韩拙的观点作为论点,又用其他人如郭熙、张彦远等人的观点作论据,最终透彻解释笔墨气韵之病,并针对其病提出克服方法,以引导书画爱好者走上正确的学习之路。  相似文献   
8.
9.
考虑消费者转移和平台差异对需求的影响,构建不同渠道结构和销售契约下的决策模型;基于水平和垂直Stackelberg博弈,获得8种情形下的最优决策。探究佣金率、平台差异和消费者转移率对均衡结果的影响,获得最优的销售契约和渠道配置策略。研究表明:代理模式可以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提升销量;垄断市场中,平台更愿意采取转售模式,而供应商更偏好代理模式;竞争环境下,优势平台一定条件下总是更偏好转售模式,而竞争平台销售模式偏好随着佣金率逐渐变化;供应商的渠道选择与消费者转移量有关,当转移量较高时,供应商偏向双渠道结构,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0.
魏庆之<诗人玉屑>对用事的探讨是其诗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首先探讨如何引入用事问题;其次总结出用事说的审美规律,包括三个方面:重点强调几个用事方法和原则,确定"精当"为用事标准,提出天然浑厚的用事理想;最后对之进行了简单的文化透视.所有这些都反映了<诗人玉屑>的用事说无论在综合之功,还是在针砭之功上,都为后世人们探讨用事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