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5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科技经济一体化思想和实践初探李荫榕将科学技术同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同志就如何解决我国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虚拟社会作为一种新生的社会形态,其生产价值、交往价值、生活价值等社会价值日渐突出。  相似文献   
3.
当代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社会信息化对人的价值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价值观念的生成发展过程中 ,社会信息化通过拓展资源利用的范围 ,改变外部环境 ,网络化等推动价值观念变革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批判性地继承了传统哲学中合理的实践观念的基础上,创立了哲学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实践哲学形态,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完成了由传统哲学主客分离的思维方式到实践思维方式的转变,哲学的目的也由解释世界转向变革世界,这两方面构成了马克思实践哲学体系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5.
社会信息化作为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已使主体能力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哲学视角,在分析主体能力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考察了科学技术在主体能力发展中的作用,进而探讨了社会信息化对主体能力影响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实践观作为指导实践的一种理论,与实践一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进,在当代人类的实践观已由自然中心实践观、人类中心实践观过渡到和谐实践观。和谐实践观是对以往实践观的扬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把握,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改造与保护的统一,倡导实践目的、手段、结果的和谐性。和谐实践观能够有效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对于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实践是解决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三方面矛盾的基点出发, 历史地考察了生产实践、生活实践和交往实践这三个层面实践的发展过程, 并探讨了科学技术进步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进而分析了当代科技发展造就的社会信息化对生产实践、生活实践和交往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信息化条件下的社会时空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荫榕  王彩霞 《学术交流》2005,47(11):124-127
社会时空是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同步的。它形成于原始时代,经过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的逐步拓展,在信息时代发生根本性变革,呈现出空前的延伸性、人类生存的两重性和广泛的开放性特征。在信息化条件下,社会时空的变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变革,加速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激烈的职业竞争为人们带来了就业压力;导致现实时空人际交往的障碍;造成信息贫富差距,并使民族文化面临威胁。正视时空变革产生的正负面效应,有助于我们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社会时空资源。  相似文献   
9.
李荫榕  温皓 《学术交流》2004,(6):107-110
近些年来,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了WTO,又逐步进入信息社会,使得社会心理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飞速变革。社会发展对社会心理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其积极影响为:个性化心理、主体精神得到张扬,依赖求稳心理向风险心理转化,由务虚变得务实;当代科技及网络的出现扩大了人们社会心理的时空范围。其消极影响为:社会心理冲突增加,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重新抬头,理想呈低层次趋势;现代科技增强了人们对技术的依赖和盲从,网络也使人们产生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哲学在社会上受到冷落,处于不景气状态.如何摆脱“困境”,使哲学重新走向繁荣和发展?这是当前从事哲学工作的人们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对此,学术界人士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诸多有价值的见解.笔者亦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所谓哲学的“困境”,无论表现形式如何多样,归根结底是人们对当下哲学研究成果价值的“认同度”低甚至不认同的问题.按照这样的理解,很显然,哲学工作者将什么样的研究成果呈现给社会,才能为社会主体认同,吸纳,是哲学走出低谷,再度辉煌的关键所在.为此,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了解社会主体在什么情况下,以怎样的方式特别是以何标准认同某一哲学的.这样,才有可能进一步探究哲学发展问题.反之,避开上述问题谈论哲学的出路与发展,只会限于泛泛而论,于事无补.循着这样的思路,笔者力图从研究社会主体对哲学认同的特点出发,分析人们忽视哲学的症结所在,进而提出为促进我国哲学事业的发展当前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