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年利率不得超过 2 0 %的法令 ,但这一法令仅在个别地区有些微作用 ,总体来说始终处于“表达”层面 ,而无“实践”意义 ,乡村借贷在很大程度上仍受着传统惯行而非国家法律的支配 ,高利贷横行的格局一直未曾根本改变。也就是说 ,在离开高利贷农村社会经济就无法运转的历史条件下 ,仅靠一纸行政命令是不可能消灭高利贷的 ,在现代农村金融建立和健全以前 ,高利贷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甚至与现代农村金融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尤其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调查和研究蔚然成风,国外学者不仅是这一活动的开拓者,也是调查规模较大者。弄清这些调查的历史过程、调查宗旨、调查区域、调查内容、调查方法以及对中国农村问题的认识,对我们正确地解读和利用这批资料将大有裨益。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这些调查与中国学者的调查既有相通之处,更有其独特的视野。尽管它们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其学术贡献和社会价值是主要的,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研究,也增强了外国对中国农村的了解,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由于农田灌溉面积的扩大、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和劳动力的大量投入,定县粮食亩产量和总产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土地收益率较高和劳动生产率较低的矛盾非常尖锐,粮食产量与人口数量也非同步增长,30年代与20年代前后相比,粮食产量的增加快于人口总数的增长,与清末相比,粮食产量的提高慢于人口熟数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冀中定县的集市交易,为中国近代农村市场的变化轨迹提供了重要例证。由于农产品商品化的提高、人口的大量增长以及现代运输条件的改善,定县集市数量有了长足发展,集市密度大大提高。尽管如此,定县市场尚未走入贸易现代化阶段,现代因素与传统经济仍处于融合之中。绝大多数的村级集市为最低一级的基层市场,店铺和牙行仍是重要的交易载体,现代服务性商业几乎还没有出现。在集市交易中,以传统的定期市最为常见,交易内容主要是地方的余缺调剂,不过也有部分产品的输出输入,反映了不同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原来地方自给自足统治的局面发生动摇。农作物和手工业品的交易价格一直呈上升趋势。虽也有急剧下降之时,但并不多见。季节差价、地区差价是农产交易久已存在的经济现象,不利于贫困农民的买卖,但考虑到运销成本,差别并非如此悬殊。农民参与市场基本上是自由的,农产品价格也主要是根据供求关系而定,但也不能说没有垄断行为。总而言之,这一地区的市场交易形态仍处于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低级量变阶段。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不少“进步性”的变化,但无论发生什么变化,农民的物质生活仍然是非常贫困的.这绝非中国知识界的想象和构建,而是反映中国农村社会主流和本质的大问题.问题不是农民是否贫困,而是农民为什么贫困,农村经济为什么落后?面对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各界尤其是知识界从未停止过讨论,但只有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时局变化的影响、社会思潮的活跃,才达到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知识界的研究表明,农民之所以贫困,大致有单因论、多因论和双重因素论之别.因学术观点、政治立场的不同,学者之间进行了批评和反批评.应该说,几乎所有学者的认知,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真相,很难说哪一种完全没有道理,或者说相互之间有什么截然对立的矛盾,只是侧重点不同、理论深度不同罢了.除此之外,还有分歧者,乃是各派在既有认识的前提下,对如何改革中国社会的面貌,也就是说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存在激进与温和之别.比较而言,大多数学者不过是书生论政,只有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此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大规模的革命实践,于中国社会之变化影响最大.时至今日,中国社会改革再度遭遇到瓶颈,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具有同样思维逻辑的新一轮论争正在猛烈展开.  相似文献   
6.
李金铮 《河北学刊》2012,32(4):45-51
中国当代社会史亦称中国现代社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是研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的一门学问。它既是中国现代史的分支,也是中国社会史的分支,还是社会学、人类学的分支,也可说是研究方法和视角,相互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其研究对象是中国当代民间社会和普通民众的所有历史,不仅包括社会构成、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也包括民间社会、普通民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是多元化的,除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外,还强调"自下而上"的视角、整体史观和相关学科理论的借鉴。资料来源也是多样化,既有文献资料,也包括实物资料、视觉资料等,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民间文献、口述资料和文学资料。中国当代社会史尚处于初级阶段,应"专通并举",相互促进,既应着力于具体研究,在学习和借鉴已有成功论著的基础上前进,又要努力构建较为合理的中国当代社会通史体系,明确其研究内容、历史分期、基本线索等。这一任务非一蹴可就,须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李金铮 《浙江学刊》2002,13(6):33-40
以往学术界对高利贷特别强调其恶劣影响的一面,而否定其对金融调剂的作用。从旧中国长江中下游乡村可以看出,高利贷在农民的生产生活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由于高利贷的金融调剂作用,农村社会经济才得以运转,农民生命也才得以延续。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金融枯竭和高利贷危机恰恰给农民带来借贷无门的痛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暴力革命虽然暂时缓解了农民的高利贷负担,但也使农民陷入借贷无门的僵局。这说明,在现代农村金融尚处于落后之时,应当允许传统高利贷的存在,传统与现代并非全是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40年代长江中下游乡村的借贷关系史显示,在政府的推动下,现代农村金融网络从无到有,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银行、农民借贷所、合作金库、合作社、农业仓库的农贷体系,改变了传统高利贷一统天下的格局.当然,现代农村金融始终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核心管理机制,农贷机构之间的矛盾经常发生.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融的运作方式--兼与传统高利贷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民国时期的长江中下游乡村为具体考察对象 ,探析现代金融运作方式在该地的运用 ,并与传统高利贷进行了比较研究 ,分别指出两者在借贷对象、借贷手续、信用方式、借贷用途、借贷利率、借贷期限与偿还问题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为当时现代农村金融运作方式的实行已取得了显著进步 ,这无疑加快了中国乡村借贷关系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经济形态大思路──毛泽东关于新旧两种经济形态的分析李金铮众所周知,中国近代经济形态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它代表旧中国历届政府统治下的经济形态,是旧经济形态;另一种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经济形态,是新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