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0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对清末司法改革目前有三种评价:一是旧权力的残喘,二是近代化的权舆,三是一种权宜的做法。事实与逻辑在学术研究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上是变动不居的。对于清末司法改革的动机、行动与成效三个核心问题,视角转变,评判也随之改变,是视角决定了评判。因此,应警惕任何一种绝对的评判,对开拓出相关的问题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
不断地开放、明晰法律文化论域中的核心、根本问题是在法律文化理论运用过程中,增强研究者的自觉性和自悟性的一剂良方。中西人性观应是法律文化中的此类问题。因此,人性观为法律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视角,它如同解剖学意义上的一个切面,这种视角的引入比单纯将法律文化归类、进行类别上的比较之于研究可能更具客观真实性,而且还可防止“影射”和牵强附会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家法族规”独特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基本特质,至今仍具潜在和积极的影响。通过外部观察的特征描述,能更好地理解传统的“家法族规”。进而,通过全球化、中外交融、古今融通三种视角,发现传统“家法族规”在法治观念、制度架构、司法技巧三方面的中国现代法治意义。当然,我们也需要警惕其中“封建”留毒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宪政"是民主与法制的完美结合。"82宪法"突出了"政治模式归依生活秩序"与"制度理性软化阶级专政"两项特征。前者强调权利实现,后者意味权力限制。它们分别在"公民权利的具体化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和"党政分开与依法执政行政"方面得以落实。这些在当时蕴含着新意而于当下成为了中国宪政的趋势和重心。  相似文献   
5.
解读“司法独立”不能只囿于宪政理论下的一种理念与原则,它也实际地被表达为政治权力调整中一种具体制度与事件运动。在清末地方司法独立制度构建中,清廷与督抚,在共同认同立宪的背景下,为何对待司法独立问题却旨趣相反?属于督抚之列的袁世凯提倡司法独立,难道不怕自己固有的权力被削弱吗?以当局者的阶层意识与角色扮演来分析这些疑团,发现一种“权力争斗”而非“权力对抗”的倾向不利于司法独立建构。  相似文献   
6.
7.
不断地开放、明晰法律文化论域中的核心、根本问题是在法律文化理论运用过程中,增强研究者的自觉性和自悟性的一剂良方.中西人性观应是法律文化中的此类问题.因此,人性观为法律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视角,它如同解剖学意义上的一个切面,这种视角的引入比单纯将法律文化归类、进行类别上的比较之于研究可能更具客观真实性,而且还可防止"影射"和牵强附会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清末司法独立思想的端倪,其出现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它在演进上体现为:从类似大众常识性启蒙,到以观念的解释论证来说服民众,再到政治层面上强烈地批判时弊、提出建议.在思想动因中,"内在视角"的研究更为根本,"国家意识"的觉醒与原创的"独立司法"思想值得关注.从思想的引入途径可以看出,清末司法改革具有强烈的西方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种激进的态势,正因如此,中西法文化并不能很好地自觉融合.  相似文献   
9.
针对苏格拉底的文献呈现出繁多杂乱、可信度不一的特点。笔者用有限材料来保障纯粹,放弃全面性而提高真实性的方法来研究苏格拉底的法律思想。并以苏格拉底的审判为分析对象,从赴死的理念和“不死”的昭示两方面论说了苏格拉底的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10.
权利“方法主义”中的“二分注视”对应现代分析哲学在“信仰”与“科学”上的区分。其中“作为方法的权利”层面,暗示了不同文化中关于权利正当“终极依据”的“唯美主义想象”。“权利的方法”层面,致力于权利实现上最有效的科学方法。这两个层面的区别对待,在克服“西方中心主义”和过度“文化相对论”的双重弊端中,启示了中国法学建构的宏观方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