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安忆的创作中曾出现过许多孤儿的形象,这些形象在王安忆的创作中有着重要的审美价值,具有多重象征意义.他们是王安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隐喻.王安忆笔下的孤儿形象还带有鲜明的现代特征,这主要表现为她用一系列孤儿的形象反映了现代人的孤独和迷惘的情绪,反映了现代人在多重价值观选择面前困惑和无所适从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2.
赵亮  杜学霞 《理论界》2007,(11):177-178
1940年是中国抗战史学发展的关键一年。在这一年,中国土地上形成了三大区域的抗战史学,即国统区抗战史学、解放区抗战史学、沦陷区抗战史学。三大区域的史学家在抗日救亡旗帜下实现了联合与团结。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埋首于学术研究,取得了抗战史学的重大成就,谱写了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壮丽的一章。  相似文献   
3.
杜学霞 《南都学坛》2014,(5):119-120
<正>一、中原根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成绩与问题近几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根亲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使中原根亲文化资源发展朝着产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成绩是突出的。主要表现如下。1.根亲文化资源向文化旅游业的转化在三十年的根亲文化活动中,寻根文化旅游成为根亲文化开发中最早、最成功的项目。人文始祖寻根游、名人寻根游、姓氏寻根游、古国郡城寻根游不断出现,游客人数不断增加,旅游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下面是近三年  相似文献   
4.
"上海"在王安忆的文学创作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既是作家本人的一个背景,也兼具一定的象征含义,相当于一个有个性特点的人物,在不同的情况下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上海在王安忆的文学创作中具有三重象征含义欲望之城和悲恸之地,母体和精神家园,苦海和繁华梦.  相似文献   
5.
杜学霞 《南都学坛》2010,30(3):71-74
排律是元稹近体诗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他有较强的文体意识,其排律是在自觉的文体意识指导下创作的。元稹排律的主要贡献表现为叙事性和写实性成分大大增加,还为诗歌增加了代书、投赠、酬答等功能;在形式上,他的排律创新则表现为次韵相酬,增加了排律的写作难度。元稹排律主要存在过分的形式主义和诗歌内容上具有色情成分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唐诗研究的现代历史上,有三位学者必须提及,他们分别是陈寅恪、闻一多、钱钟书.这三位学者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都是清华学人,都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又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师.其实,他们还有一个相同之处,就是都推崇杜甫,都把杜甫当成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并都留下了关于杜甫研究的重要成果.将三位学者关于杜甫的研究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对杜甫的关注点、评价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别实际上反映了他们研究方法的差别,反映了唐诗研究在现代学术中三种不同范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后,在全国抗日救亡浪潮的推动下,史学界的风气开始转变。以傅斯年、顾颉刚等为代表的实证派史家在爱国心的驱使下,逐渐改变治史旨趣和研究方向,提倡起经世史学来。伴随着学术界主流学派学风的转变,中国史学再次奏响了高亢的经世之音,抗战史学由此而兴起。“七七”事变后,中国史学家与全国各界一道,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他们以身树史,以史抗战,肩负起了中国史家的神圣职责。与此同时,史学界的风气进一步转变,经世致用之潮取代了“纯学术”研究之风,以史学抗战,为抗战服务成为中国史学界的共识。  相似文献   
8.
中唐是唐诗理论的总结期,也是诗体理论的相对成熟期.在这方面,元稹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敏锐的诗体意识对初、盛唐以来诗歌创作“体”的问题进行了及时的总结,为唐诗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元稹将唐代诗歌分为乐府、古体、近体三种诗体,他对乐府诗和近体诗理论贡献较大.元稹的诗体理论也暴露出一些矛盾,主要表现为他的诗体理论中有明显的“尊古轻律”思想倾向,其本人的诗体理论与创作实践也出现了明显的背离.元稹诗体理论的矛盾是他本人思想矛盾在其诗体理论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从隐逸的角度分析白居易后期思想转变和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白居易后期的思想大致经历了朝隐、吏隐、中隐这一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白居易在中唐特有的政治文化环境下政治理想的幻灭,也反映了中唐士人世俗化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家和美学家,从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出发,他在其美学思想代表作《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探讨了艺术作品的本源问题。他反对那种把艺术作品与艺术家互为本源的观点,为此他找到了一个第三者——艺术,并从艺术作品入手,通过对凡高的名画《农鞋》等进行分析,层层深入探讨了艺术史上的“艺术之谜”,即关于艺术的本质的问题,并最终得出结论——艺术的本质是真理在艺术作品中的自行置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