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
杜新艳 《云梦学刊》2008,29(5):25-31
梁启超在日本所办<清议报>与<新民丛报>社会影响力甚大.至于二者的关系,并非一般认为的是因<清议报>馆失火而自然停刊,其结果为别办<新民丛报>.而是由于另办<新民丛报>,才导致了<清议报>的停刊.论据可分为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客观方面,<清议报>馆的"失火",事实不明朗,难以成立,而产业内部的资产变动才是报馆暂歇的主要原因.主观方面,梁启超这一时期在思想和行动上正处于从"一党"到"一国"的变动中,1901年底恰是一个突破关口.从<清议报>到<新民丛报>,就是梁启超思想和行动上相对独立的标志性转变.  相似文献   
2.
文学进化观在近代文学观念中很值得研究,从梁启超和刘师培都可见这种文学观念的影响。而刘师培的进化文学观尤其复杂。本文从他立论的基础即俗语和骈文,从语言文字和文体变迁两个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认为他的进化文学观只是一种论证的策略,承认俗语和为骈文立正统分别合于他的启瀹齐民和保存国学两个立场。刘师培只是从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角度来使用他的进化文学观,以至于他的进化文学观不成系统,但是它却暗合了文学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3.
近代小说作为“谈资笑柄”的性质,有鲁迅先生的论断在先,只是这层意思容易被“谴责”所遮蔽。吴趼人“笑话小说”的概念虽然不大为人注意,却很能体现笑话与小说两种文体之间的内在关联。同时,吴趼人短篇小说中的笑话因素及吴趼人长篇小说中的谐趣风格其实也会让人联想到“笑话小说”。在吴趼人的小说中挖掘笑话特征及其它谐语因素的明显印迹的目的,一方面是想强调“谈资笑柄”可以理解为一种文体;另一方面是想通过对鲁迅所理解的吴趼人进行再理解,力图恢复吴趼人小说的原本风貌。  相似文献   
4.
"笑话"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名称在近代还不普遍,因而吴趼人提出的"笑话小说"具有非常高的文学史价值。他亲自创作的笑话小品中"新意识"和"新趣味"的加入,很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5.
杜新艳 《殷都学刊》2000,(4):98-100
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可”都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词。《韩非子》一文为了解“可”的意义和用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证据。我们对《韩非子》中的“可”作了系统的解释与判定,并涉及相关的凝固性结构。  相似文献   
6.
杜新艳 《船山学刊》2004,(1):171-173,149
王韬在他介绍上海的专书<瀛壖杂志>中介绍了很多科学技术新事物,像照像、船舶、火器、煤气灯、电报、博物院、消防水龙、缝纫机、印书馆.以王韬对于照像技术的关注为例.他介绍到:"西人照像之法,盖即光学之一端,而亦参以化学.其法先为穴柜,借日之光,摄影入镜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