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7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清代词韵编订以归纳旧词用韵为主要方法,成果丰硕,但无与旧词用韵实际情况尽合者,其根本原因在于清代词韵与旧词用韵之间有着深层次的差异:一是二者诉求不同。旧词用韵追求合乐,选韵多以时音、方音为据,且演唱中“腔调”的特点弱化了字调的区别;而清代词韵编订基于制定统一规范的诉求,编韵更强调规则和韵部的系统性。二是依据不同。客观归纳旧词用韵,得基于穷尽性的旧词载体;而编订词韵,在旧词的使用上不可能做到穷尽。  相似文献   
2.
西充方言属于西南官话灌赤片的岷江小片,中古入声字独立为一调,其语音既有西南官话的一般特点,又有其自身特色。但长期以来,对此缺乏系统的调查研究。因此,对其音系和音韵特点的描写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明清音辨书中常见“假借”这一术语,其涵义和性质与“六书”之假借并不相同,与今人的假借理论也有差异,或指“六书”之假借,或指形体讹误,或指音变构词。本文通过对明代张位《问奇集》和清代毕沅《音同义异辨》二书中“假借”的考察,认为明清时期音辨书中的“假借”不过是一种术语借用,有其特定的涵义。  相似文献   
4.
近代广西壮族师范教育从无到有 ,其发展历经清末时期、旧桂系统治时期和新桂系统治时期。文章对各时期壮族师范教育作了介绍 ,进而阐述师范教育与教育、师范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提出政府应关心重视师范教育、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公费制 ,应完善师范教育内部结构、提高办学水平、增加师范性 ,倡导献身师范教育事业 ,提倡师范区制等启示 ,以供当今办师范教育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比西充、都江堰和乐山三地方言,从音韵的角度探讨了西南官话灌赤片岷江小片中的“质”类入声字的读音。对比研究发现,三地读音正好反映了四川方言中音位?向渐进变移所引起的连续式音变历程,展现出不同的历史语音层次。    相似文献   
6.
谢元淮提出“以曲歌词”,该尝试符合清人完善词体学系统的时代需求。吴中昆曲的兴盛,为其提供了条件和实践土壤;诗乐、词乐、曲乐的相承关系,则提供了理论支撑。此举在引起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受到后世词学家的批评,是因其缺乏“尊体”思潮下的词乐的合法性。词乐系统消亡和清代“尊体”诉求之间的矛盾,是“以曲歌词”在理论层面最根本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作为清代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词韵编订的兴起源于清人复兴词学的诉求。清人复兴词学,首先着眼于词谱的编订,词韵编订不过是其附庸。随着词学研究的深入,词韵 编订的地位才日渐重要。到了清代中晚期,词韵编订达到鼎盛,成为清代词学研究系统中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8.
从舞台演唱的音律特性出发,李渔持恪守曲韵、韵律相协和用韵贵纯的南曲用韵观,其虽未编订专门的南曲韵专书,但构建了颇具特色的包含三个层次的曲韵系统。李渔的曲韵系统与同时代毛先舒的《南曲正韵》相比,二者都呈现出据腔论韵、综合南北韵的特点。两家的曲韵观既存在差别又相互融通;二者对前代曲韵观念都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并非明代前后期南曲不同用韵观的简单延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