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项狄传》中有一个关于意义的哲学主题。斯特恩认为 ,语言和理性不能表达意义 ,只有构成感性内容的东西 ,如情感、想象 ,动作等 ,才是意义的源泉。  相似文献   
2.
《彼拉维德》以艺术的方式记录了处在边缘的美国黑人女性在白人和男人双重压迫下的痛苦挣扎和艰难的自我迫寻历程为了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她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为了摆脱“第二性”的地位,她们用自己的身体写作,以改变她们在历史上作为“隐形人”和“失声集团”的存在;她们打开自己的房间,让男人进来,共同书写那原来只是属于他的故事——历史,而所有这些又都被小说家编织进她那精巧的元小说叙述中去了。  相似文献   
3.
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分别是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三年级和四年级所开设的课程。目前,在许多高校,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这两门课受到了冷落,远远不及听力课、口语课和外贸英语课等课程受学生和课程设置者的喜欢,甚至被有些高校列为选修课。这一方面说明英美文学课通过文学学语言这一教学目的需要补充和文学课教学方法存在着很大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对这两门课能在跨世纪的人才培养上发挥出重要作用的忽视。本文认为,跨世纪的人才培养亟需加强而不是削弱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只要我们在教学目的上注入新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另辟模径…  相似文献   
4.
《赎罪》是一部恢弘而不失细腻的佳作。小说以舒缓有力的叙述和洗练优美的文字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罪恶和战争的故事。然而小说先被建构后被瓦解的陌生化叙事模式,使得小说显现出一种强烈的不确定性,需要读者不时地将先前对事件和人物做出的判断进行新的审视和修正。通过置读者于不断自我推翻和自我修正的实际体验中,小说得以在充分展现其陌生化美学意蕴的同时强化了读者对主人公及其自身的自我意识觉醒的认知力。  相似文献   
5.
《爵士乐》叙事话语中的历史观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爵士乐》是一部历史小说 ,也是一部关于历史的小说。它不但以艺术的方式重写了一段美国历史———“哈莱姆文艺复兴” ,而且还承载着莫里森独到的历史观。破碎的人物形象、爵士乐创作技巧和不可靠的第一人称叙述 ,表面上看起来与历史没有任何关系 ,事实上 ,它们都被纳入了小说家的黑人话语叙事策略 ,并曲折地传递着小说家对历史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CarlosWillams.1883-1963)是美国著名现代诗人。继惠特曼之后,他又一次强调美国“本上”特色的诗歌创作原则。作为T.S.艾略特的同时代人,他反对T.S.艾略持那种旁征博引的书卷气很浓的诗风。他认为,那是对美国诗歌的一种反动。到了本世纪60年代,威廉斯的名气在美国逐渐超过了艾略特.他的诗歌对当代美国诗坛开始产生巨大影响。自白派、黑山派、纽约派等主要诗歌流派无不从他的诗歌理论和实践中汲取营养。由此看来,对他的待欧进行研究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目前,在我国,或许是由于用传统的诗歌…  相似文献   
7.
由好莱坞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耗巨资执导的影片(泰坦尼克号)获第70届奥斯卡奖11项大奖,并创全球票房收入最高纪录。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商业性很强的好莱坞式影片。值得一提的是,该片的艺术性也是很强的,是不该被其商业性所淹没的。该片本文承载着电影导演对生存、死亡、爱情、艺术以及历史等多方面的思考。本文将从女权主义视角对该片进行主题分析,并试图取得如下结论:“泰坦尼克号”是男权中心世界的象征。它的沉没标志着男性作为历史的主宰这一神话是注定要结束的,同时,也启示着人们对两性关系进行思考。一、从‘傣坦尼克”说…  相似文献   
8.
人的价值问题不仅是哲人研究的课题,也是文学家笔下的永恒主题。古往今来,许多重要文学家都积极探讨它。劳伦斯就是其中的一位。那么,他是如何探讨的呢?劳伦斯是一位严肃作家。他对艺术的追求是执着的。在他看来,小说是一种“缩影”。①“因为人在观察宇宙时必须借助于某种理论,所以每一本小说都必须以某一种关于存在的理论,某种抽象的哲理为根据或骨架”。②几乎他的每一本小说都蕴含着、浓缩着他那关于“存在”的理论。下面,让我们通过《虹》来窥视一下劳伦斯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英国十八世纪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Blake)的诗(伦敦)是一首脸灸人口、涵义隽永的抒情作品。在西方,它被认为是“最有力的短诗”①,问世百余年来仍颇受青睐,常常被收进各种文学作品选集。在国内,它也往往是高校英国文学课上必讲的佳作。然而,我们对该诗的理解在主题和形式两方面却有很大的疏漏。本文旨在从这两方面对该诗的赏析进行补缀。(伦敦)一诗主要描写了十八世纪末伦敦街头的夜景:工人、士兵、妓女等无精打采的夜行人在夜色的笼罩之下发出了各种声音。哭声、喊声、叫骂声和叹息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处在社会底层的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