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苏轼的悲剧意识以"人生如梦"的虚幻观为核心,它源于苏轼与生俱来的"死亡意识",而社会实践使他的这种意识得到了更进一步强化。这种怀疑和否定的思维方式使苏轼逐渐确立和发展了"高风绝尘"的审美人格,最终实现了对悲剧性人生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明末,以江苏吴江叶绍袁、沈宜修夫妇为中心的“午梦堂一门”尤以女性文学成就而著名。叶、沈夫妇的三女叶小鸾可谓是这群才女中的佼佼者,不幸早夭。其母沈宜修作有《季女琼章传》,对小鸾身上所表现的德、才、色曾大加褒扬。其实,这些美质并没有给小鸾带来有别于传统女性的的命运和地位的改观,相反从中却反映了明清时代才女的生存更富有悲剧性意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