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凌宏彬  杨仕奎 《决策》2009,(5):38-39
在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更加雪上加霜,许多大学生在就业无门的情况下谋求创业,但是,找不到就业出路就去创业,就好比一个人不会走路就开始学跑步。即便如此,大学生虽拥有饲业热情,但是创业道路的沟沟坎坎让他们望而生畏,导致了他们的心热手冷。  相似文献   
2.
新徽商成长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  杨仕奎 《决策》2007,(6):34-35
5月18日,2007年中国国国际徽商大会在合肥开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具有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商人群体高调走向经济前台,渐渐成为一种商业现象.  相似文献   
3.
杨仕奎  贺建云 《齐鲁学刊》2006,42(4):118-12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奋斗目标,它坚持了以人为本、进一步提升了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是对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要求,有着深刻的伦理意蕴。具体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突显与提升了人的主体地位,丰富和发展了人的本质,重申了人的理性精神,整合了人的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4.
合理界定人性的内容及其与道德现象的关系,是理解并鉴别以往人性善恶理论的基础,也是科学阐释人性与善恶关系的前提。人性有固有属性与关系属性之分。人的固有属性是人同他人、他物无关而独自具有的属性;人的关系属性则是人同他人、社会发生特定关系时所产生的属性。人性的道德善恶是一定社会主体依据特定道德目的对属于道德现象的人性内容所作出的描述、判断与评价。脱离三个必备基本要素———道德主体、道德现象、道德目的中的任何一者,都不能得出人性是善是恶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对"次道德"现象的伦理学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次道德"现象受到社会公众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多数人所指的"次道德"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因先恶而后善"的行为."次道德"作为"道德之次",应该是在道德底线--法律之上的,它不应该是不道德或违法行为的"衍生行为"--这是"因先恶而后善"行为的根本特征."次道德"作为道德现象和伦理学范畴,只能从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层次性与实践中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道德品质的个体差异性的角度去理解,而不能把道德价值较小的较低层次道德完全等同于危害性较小的不道德行为或非法行为.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安徽省残疾人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安徽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贫困残疾人康复等纳入民生工程,切实解决了实际问题,改善了残疾人生活,既让广大残疾人感受到了政府的关爱与温暖,也彰显了社会的进步与文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