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9 毫秒
1.
以广西少数民族文学中的梦兆故事为题,试图从因梦感孕、审梦情结、梦遇神女、人鬼情未了四个方面探究其与中原汉族同类故事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统一新罗前、中期留存的汉诗作品寥寥无几,直到统一新罗后期汉诗创作的主体——新罗宾贡诗人的汉诗才大量出现。在题材内容上,宾贡诗人的汉诗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晚唐诗人的影响,具有浓郁的儒释道化的感伤底蕴,这种感伤底蕴以壮志未酬而忧郁难伸的儒家济世情怀为主要基调,又兼有离宦退隐而无奈伤感的释道情怀;在艺术风格技巧上,宾贡诗人的汉诗以淡雅明畅为主导,也不乏清健俊丽、雄劲壮阔之作,并且借鉴了晚唐主流诗派——温李诗派的对仗、声律及用典技巧,使其汉诗在平易通畅中见精工典雅。  相似文献   
3.
《呼啸山庄》中"火"元素代表女主人公凯瑟琳是一颗狂热、执着且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不安宁的火种,"土"元素代表男主人公希刺克利夫是一位冷峻、坚忍的荒原骄子,"风暴"象征关乎男女主人公命运的剧变。凯瑟琳用尽全部生命力量为希刺克利夫燃烧,使希刺克利夫逐渐在上层社会获得一席之地。二人虽历经波折、罹苦,却最终获得灵魂的永恒相伴。  相似文献   
4.
工程建设企业伦理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如何从企业伦理建设入手,以人为本,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并切实做到兼顾企业和社会各方利益,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同时,应关注工程建设企业ISO 9000体系、HSE体系运行与管控,以及个体素质建设.组织的综合素质建设,研究切实保证工程建设企业项目工程质量,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推进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6.
高丽末期(1260-1392)时政混乱,新兴士大夫们积极主动地从中国元朝引进朱子学,并将其作为革除现实弊病的理论武器.文学家、性理学家的双重身份使其汉诗创作具有浓郁的性理学精神意蕴.他们高扬性理学者直面社会人生的入世精神,不仅借鉴了杜甫感时写史的书写传统,以时事入诗、以诗记史,也敢于揭露社会不合理现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此外,他们深受儒家"忠孝节义"观念的影响,"忠孝节义"成为其汉诗的重要主题之一.他们还将"敬慎"、格物致知等性理学思想作为其抒写主题.  相似文献   
7.
高丽后期的"海左七贤"不仅从理论上明确倡导宋诗,在创作上也有宗宋倾向。其汉诗的主题意蕴深受宋诗人影响:伤时悯乱的政治诗体现了忧国忧民的宋诗情韵;咏怀诗蕴含了源于宋诗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核;写景、咏物诗具有宋诗的尚意倾向。另外,其诗歌的题材内容还具有生活化、谐谑化的宗宋倾向,在艺术风格、技巧上,体现了重学问、擅用典,重个性、求创新的宋诗因子。"海左七贤"对宋诗着力创新、自成一家的创作精神的继承是其与宋诗本质上的最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8.
高丽前半期(918-1170)的汉诗诗人都没有个人文集留存下来,其少量作品主要依靠徐居正的《东文选》和崔滋的《补闲集》得以传世,有作品存世的作家也屈指可数。高丽前半期汉诗诗人身上所具有的亦官亦隐、乐观向上的盛唐精神特质对其汉诗创作的题材、意蕴产生极大影响。高丽前半期汉诗诗人所书写的亦官亦隐的人生体验中,既体现闲适淡泊的情韵,也体现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意蕴,这两者并不相悖,且共同演绎了高丽前半期汉诗诗人的盛世情怀及其汉诗的盛唐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9.
作为朝鲜古典汉诗歌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高丽五百年文坛的汉诗创作一派繁盛。究其外在原因,与中国文化、文学交流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高丽效仿唐代而施行的科举制激发了高丽士子学习汉诗的热情,由之而兴起的私学制度又为他们学习汉诗提供了最佳学习平台;高丽时期汉诗的兴隆还得益于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收与融通,形成了儒家思想影响占据主导、释道思想影响为辅的三位一体的汉诗主题意蕴格局;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雕塑等艺术对高丽汉诗发展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高丽、中国两国间文人和文学交流对高丽汉诗的兴盛也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朝鲜诗人申钦所作《次陈子昂(感遇)三十六首》基本上继承了陈子昂《感遇》诗的主题思想,其主题集中鲜明,较之陈子昂,在主题范围上有所缩小,究之原因,根源于两人诗学主张的不同,两人诗学主张的不同也导致了两人诗歌风格的不同。另外,申钦次感遇诗继承了陈子昂感遇诗“兴寄”、“以虚字入诗”的表现手法及运用叠字、使用疑问句式的语言技巧,而且善于发现陈诗中的某些不足并加以完善,在陈予昂原诗基础上有所超越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