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6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侃先生在《经传释词》天头之上所作的批语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作了全面阐述:一是谈引申。实词虚化的途径之一是词义的引申。对此前贤少有论及。黄先生揭示了一条重要的词义演变规律,即由实词义引申出虚词义。这对探求虚词义的来源很有启迪作用。二是论通假。虚词通假现象前人虽有论及,但语焉不详。黄先生运用“声近义通”的原理,揭示了虚词“数义所由生”的奥秘。明乎此,可收到执简驭繁、事半功倍之效。三是作申补。黄先生对《释词》未尽未明之处均作了申补,如申补异体字、省文、本字、义通之理等。这对准确地理解虚词义颇有助益。四是正讹误。黄先生订正《释词》失误多处,皆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这有助于推动训诂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动·之·名”是一种一向有争议的句式,至今尚无定论。或以为含述双宾及述宾补二式,或以为含述双宾及述单宾二式。以上二说均失之偏颇,不甚全面。其实这种句式内部语法结构关系相当复杂,它包括连动、定中、兼语、述宾补、述单宾、述双宾六式。对这种形同而实异的语法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否则便往往会曲解古人原意。  相似文献   
3.
杨合鸣题为《略论〈诗经〉'有…其…'式》一文曾载《中国语文》82年第1期上.为叙述方便,姑且将这种句式写作"有A其B"式.本文的主要论点是:1.凡属"有A其B"式,其"A"当为形容词,其"B"当为名词,似无例外;2."有A其B"式即等于"AA其B"和"其BAA"式.这三种句式有一共同特点,即句中之"A"和"AA"均为形容词,"B"均为名词,似亦无例外;3."有A其B"式中的"其"为指示代词,它相当于现代汉语"它的"”之意,用作"B"的定语;4."有A其B"、"AA其B"式中的"有A"、"AA"为倒置谓语.以上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诗经》特殊衬字式的六种语法结构类型,即主谓式、述宾式、状中式、述补式、连谓式及定中式。此外还简要论述了特殊衬字式与非特殊衬字式的主要区别。研究特殊衬字式,对准确理解诗意很有助益  相似文献   
5.
“动·之·名”式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之·名”式新探杨合鸣,周秀霞“动·之·名”是一种一向有争议的句式,至今尚无定论。或以为含述双宾及述宾补二式,或以为含述双宾及述单宾二式。以上二说均失之偏颇,不甚全面。其实这种句式内部语法结构关系相当复杂,它包括连动、定中、兼语、述宾补、述单宾、...  相似文献   
6.
《诗经》中“名·是·动”句特多,据统计,共有七十余例。对这种旬式,前贤虽有论及,但是,或执于一隅,失之偏颇;或考辨不周,尚欠允当。因而全面系统地探讨“名·是·动”式,无论是对正确研读《诗经》,还是对汉语史的研究,无疑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所谓多标被动句 ,即句中含有两个以上语标的被动句。按句中含语标多少 ,可将多标被动句分为三种类型 ,即双标被动句、三标被动句及四标被动句。多标被动句是由单标或双标被动句杂糅而成的。无论是双标被动句 ,还是三标、四标被动句 ,其中有一个语标为主标 ,其他一个或二个、三个语标则为次标。主标表明句子的被动性质 ,次标起凑足音节、使音律平稳和谐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名·是·动”句特多,据统计,共有七十余例。对这种句式,前贤虽有论及,但是,或执于一隅,失之偏颇;或考辨不周,尚欠允当。因而全面系统地探讨“名·是·动”式,无论是对正确研读《诗经》,还是对汉语史的研究,无疑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诗经》五首篇名试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共有305首诗。其中299首诗均是截取诗中词、句或略加改动以名篇。但其它六首,即:《小雅·雨无正》、《小雅·巷伯》、《大雅·常武》、《周颂·酌》、《周颂·般》、《周颂·赉》的篇名为另外拟定,颇为特殊。对此,诸家说解各异,迄无定论,故很有必要作一番考证。现就其中的五首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就正于方家。一、《雨无正》此篇名“雨无正”最难索解。“雨”无所谓“正”与“无正”,而名“雨无正”岂不怪哉!《诗序》:“雨自上下者也。众多如雨,而非所以为政也。”此属强解,实迂曲难通。陈奂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为《诗经》语言、句法研究系列论文之一。从句法、训诂、声韵的角度对“鄂不”进行考察,释“鄂”通萼,即“花苞”;“不”,今字作“拊”、“跗”,即“花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