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杨树彬 《学术交流》2005,(10):183-186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两大形态,也是人类对宇宙不断探索和创造性地加以认识的结果。它们都是以人为本,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科学探索以追求“真”为动力,以造福人类即“善”为本源,而“美”视觉化地反映了真和善的这种当前状态;艺术是对生活本质规律的形象化揭示,是对“真”的表现和再现,是对“美”的追求的结果。艺术形象的启迪、认识、教育、审美和娱乐作用,在驱动欣赏者积极、向上、至善。因此,真、善、美分别是科学与艺术的艺同精神、终极目标和理想标准。三者在服饰上得到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2.
礼服在服装设计领域的应用范围和市场前景一直都是十分令人瞩目的,但对礼服造型设计的研究和探讨大多集中在技术层面。文章力图从美学和机能性两个方面探讨当代礼服造型设计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对女性体型魅力的分析和从身体自由活动的本质要求出发,提倡摈弃无谓的形式主义、过于繁琐的结构变化和束缚机体自由活动的庞大而繁重的造型设计理念。提出当代礼服造型设计应以塑造女性魅力形象和提供肢体活动自由为原则。  相似文献   
3.
中西服饰文化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的传统服饰以繁冗、宽博为主要特征。可以说中国服装文化属于一元化范畴 ,具有整一性与大同观念 ,使得着装者注重群体意识而不强调个性效应。旗袍是中国女性着装文化的典型标志。服饰在西方被看作是人体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服装造型上强调三维空间效果 ,故有“软雕塑”之称 ,在结构处理上以立体裁剪为本 ,讲究服装的外在轮廓线 ,突出人体的曲线美。西方服饰文化属于多元化的范畴 ,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个性 ,显示个性 ,这些表现是服装的物质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4.
<正> 曹雪芹传世的诗歌只有“白傳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残句,是应他的好友敦诚之请为其《琵琶行》剧曲题诗的末两句,偶然地被记录在敦诚的《鹪鹩庵笔塵》上。单凭这两句残诗和曾亲睹曹氏诗歌的密友对他的评语:“爱君诗笔有奇气”、“工诗善画”,有人认为未能证实曹雪芹是一个“能写好诗”的诗人。但是,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里面,却有大量的诗词歌曲。尽管好多诗词为了适合情节和人物性格的需要,呈现出妍媸不一的情状,却均出曹雪芹的手笔。很难设想,一个对古典诗词  相似文献   
5.
追溯历史,从辛亥革命至今,我国的服饰文化发展可以划分为革命领袖创导、时代主湖引领、思想意识践行、社会风尚变迁和传统与现代交炽这样五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近百年来的服饰文化发展历程表明:它的变迁,是社会政治思想变革、特定服饰群体观念更新的结果;它的流行,是得到了特定服饰群体的普遍认同;它的变化速率之快,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展望未来,我国的服饰文化走势为:张扬个性与高层次的审美追求趋于统一;经典服饰与新款服饰竞相媲美.同时,新款服饰要经过市场淘汰的检验.  相似文献   
6.
<正> 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美丽绚烂的节日风俗尽管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屡有改易,总是要为我们留下动人的画卷。节日风俗是劳动人民自己的创造。原始社会由于劳动十分艰辛,劳动者常在收获时庆祝一番以表达喜悦,“载燔载烈,以兴嗣岁”(《诗经·生民》),这就是节日的滥觞。后来有些节日风俗就用宗教迷信等形式加以固定,但其中美好的内容仍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