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从大约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绘画中的印象派反思了“眼的所见”与“脑的所知”之间的异同;狭义相对论则反思了“眼可观察的相对时空”与“脑抽象出来的绝对时空”之间的关系.它们都是对可观察的“所见”与抽象的“所知”之间关系的古典形式(概念)的最后探索,同时又都是通向现代形式(概念)最早的启蒙者.在科学、艺术这二大文化中出现的这两种探索,可以看成是对“人”这一认识主体在认识论中作用的哲学探索的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过程普遍呈现一种“大乱—小稳—大稳”的振荡过程 ,即一个“多国林立时期 (大乱 )→一个短命的全国性政权 (小稳 )→一两个长期的全国性政权 (大稳 )”的模式。这种振荡模式与我国古代的气温变化情况有明显的相关性。在以农牧业为主的社会 ,生产力的状况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是很强的。因此 ,气温的剧烈变化 ,往往会导致政权情况的剧烈变化 ,即处在“小稳”或“大稳”的结束时期 ;反之 ,气温的相对平稳 ,往往会使政权的状态保持相对不变 ,即处在“大乱”或“大稳”时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