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现代住区的弊端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住区是以居住生活为主要核心功能的复杂的人居综合体.在利益驱动和功能主义主导下,现代城市住区存在着缺乏安全感、人际关系淡漠、家园感消失等弊端.要改善这一状况,可借鉴传统院落空间的设计样式,在住区中设计慢速交通和较大的户外逗留空间,并注重住区的混合设计与复杂性设计.在现代住区设计中重视传统人文意境的融入,将有助于解决快速城市化和住房商业化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罗马柱式堪称欧洲古典建筑的典型构件 ,可视作欧风建筑的代名词。 1977年落成的巴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向全世界宣告了高技派的诞生。二者在我国建筑界 ,以至文化界均产生了诸多争论。随着时代的脉动、科技的日新月异 ,罗马柱式所代表的欧风建筑正逐渐失去其存在的根基。相反自上个世纪 90年代以来 ,在世界范围内大凡有影响的建筑物 ,或多或少与高技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技派建筑在我国正以其勃勃生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城市特色在当今的持续发展中已日渐单一,城市公共空间也趋于雷同,导致人的定向感和归属感减弱以至于消失。在这样的城市公共空间中,公众既无法识别物理空间环境,也难以感知自我存在的文化特征,以至最终感到失落与茫然。因此,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与改造中应尊重和发掘地域信息,创造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空间场所,使公众通过这些空间场所去判别物理方位、识别城市的文化特征与地域属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文化多样化的今天,使公众对所在的城市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  相似文献   
4.
建筑设计中的场所精神是以人的活动及参与为基点,以满足人们心理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目标,完全不同于过去那种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为准则、“形式追随功能”式的设计理念。前者强调的是人的精神需求,而后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历史印记承载了人的活动与体验,同时也定义了场所的含义。因此,历史印记与以此营造建筑的场所精神存在着逻辑上的关联性。文章通过对江南大学文浩馆老馆历史印记的描述、新馆设计理念的确立以及历史印记在新馆设计中的融合,详细地介绍了如何运用历史印记营造建筑的场所精神。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