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清华简第四册《筮法》中的"焉"字凡二见,形体分别作■、■。它与中山王器铭中的"■"字很可能是同一个字。该形体不见于其他文字系统,很可能是晋系文字"焉"的一种特殊写法。在一定条件下,它多半可以出现在语气助词"也"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2.
包山楚简中有一地名,写作、或,它在新近公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楚居》篇中被写作或.以前,学界多以《说文解字》“嗣”字古文形体为依据,释之为“吁”.近有学者提出新解,将之释为“邭(音宛)吁”,以为或是楚国旧地“宛橐”;从出土古文字材料和传抄古文两方面考虑,地名首字应是“宛”字,次字应是“号”字.“宛号”可读为“宛郊”,或即今河南省南阳市郊的某处地方,在历史上曾经作为楚惠王的居住地而短暂存在.  相似文献   
3.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