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
<正> “通才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出一种文理相通……具有广博知识,善于创造、探索、开拓,能够适应多方面复杂工作需要的能人。”(徐中玉《通才教育的基础——大学语文》) 的确,变封闭为开放,变静态为动态,已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总趋势;变“秀才型”为“应变智囊型”,变“顺从  相似文献   
2.
<正> “朱熹是理学派,诗非理学诗,论者以拟岑嘉州。”(转引自胡云翼《宋诗研究》)朱熹在诗坛上可否与岑参并论,此处不谈,单就“诗非理学诗”这一断语而言,论者确实慧眼独具,透过朱熹诗的理学表象看到了美的内质,从而作出了正确的判断。令人遗憾的是,朱熹诗作至今不载于文学史。为此,拟结合朱熹生平和思想探讨其诗歌创作概况及其诗不断为  相似文献   
3.
隋朝创立新型职官制度,唐五代承之,虽因时损益,仍以三省六部诸寺诸监为其行政中心。其中尚书省户部(本司、度支司)、工部(本司、虞部司)分掌营林与利用之政令,属于林业政务机关;司农寺、将作监、少府监及其所辖有关的署、监分掌劝课农桑、竹木种植、材木采伐、薪炭供应、园林管护以及木工技巧等具体事务,属于林业事务(职能)机关。而后者并不隶属于前者,却须仰承前者之政令,显示了隋唐五代林业官制既分散布局,又集中指挥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4.
为挽救西藏地方的危局,清廷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任用赵尔丰为川滇边务大臣,实施“倚康治藏”方略。数年间,赵尔丰等人在川边辖境做了许多抗英、拒俄、实边、固藏的工作,深受学界好评。本文专论川边藏区鲜为人知的林事活动,如森林保护、植树造林、漆液采割、纸张生产以及边茶贸易、药材经营等,并指出其在实边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令”是现存隋法的基本形式,也是林业法制的基本形式。“弛山泽之禁”、“均田”、厚偿运河植树等规定,皆以“令”的形式表达。唐法律、令、格、式、格后敕并行,不少条文涉及林业,但与田制配套的植树规定则因田制变化在唐前期与唐后期显著不同。五代十国基本沿袭中晚唐的林业法制,但有其值得重视的特点,如后周、南唐、北汉视林业为生存发展之所需,一些规定较前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6.
唐判发微--略论几则涉林判词的史料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判是盛行唐代官场,用四六骈文书写的司法文书,也是应试考生科举及第之后、授官之前“覆其吏事”的重要科目。判有官场堂判、应试之判的区分,而“文理优长”、短小精干,乃所有判词必具的特征。不少官场堂判、应试之判都有值得重视的史料价值。笔者在概述唐判的一般情况之后,侧重考察五则涉及林业的应试唐判,以期弥补史乘记述之不足,深化当代人对唐代林业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也谈大熊猫之今古称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介绍了大熊猫一名的由来,指出“熊猫称panda(潘达)也不是洋名”一说断难成立;确认它是“舶来品”,并无损于我国国宝的固有光辉;论证我国古籍中大熊猫的确切称呼是猛、貘、貊,而貘与貊由猛的声转而来,实际上只有一个即猛;考察熊猫产地的两个民间称呼:白熊与花熊,指出法国人戴维之所以将发现于四川穆坪的奇兽定名为黑白熊,正是受到此类称呼的影响。较为系统地考察大熊猫的今称、古称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民间称呼,有助于我国大熊猫文化的进一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8.
<正> 目标——培养新型人才“我们并不仅是在培养一个个文理通顺的人,而且是通过语文教学,有助于文、理渗透,全面发展人们固有的思维潜力,开发广大青年的智慧资源,培养他们成为有创造能力,想象丰富,敢于改革,勇于开拓的新型人才。”徐中玉先生在全国大学语文教研会第二届年会上所讲的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当代大学语文课的任务和功能。当今的世界,被称为“一个迅速缩小的世界”;当今的社会,已长足地进入巨大变革的“资讯化社会”。劳动生产率要提高,经济要发展,国家要腾飞,必须依靠“集约因素”,即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教育和专业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