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家庭组织形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广大的农村是以家庭作为最基层的社会经济单位进行生产消费和生活的。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在此种家庭社会经济单位中,形成了一种“同居共财”的家族组织形式,它以父系血缘关系而联结起来,数代同堂,成员多达百人乃至千人以上,在时间上绵延几世、十几世,长达数十年乃至数百年之久,对于家庭的财产,实行统一管理,家族组织的成员不得蓄私财,不得分家析产,实行私有制基础上的共同所有。我们知道,从原始社会末期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父系血缘的  相似文献   
2.
历史前进的线路不是一条而是多条,尤其是在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剧烈变化之际,如原始社会就常常通过数种农村公社形式从野蛮走向文明。在对我国先秦史的研究中,承认井田制下的这种农村公社,学术界异议不大。但先秦的农村公社并非只有一种形式,在井田公社(或叫井邑公社)之外,尚存在着大家庭公社和邻里公社,它们大体上都是同时存在的东西。这几种公社的主要共同点是在土地财产关系方面,它们都是属于“亚细亚形态”的亚细亚公社。“在大多数基本的亚细亚形态里面,那高居在所有这一切小集体之上的结合的统一体以最高的所有者或唯一的所有者的资格而出现,实际的公社却因此不过作为  相似文献   
3.
宋代的家族公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作为农村公社形式之一的家族公社,在亚洲的前资本主义历史上,乃是一种甚为普遍的社会组织,一百多年前的印度,犹可看到它的大规模存在,其基本状况是这样的,“家族公社宁可说是氏族公社解体的产物”,“这种公社土地占有形式……只由最亲近的亲属,即未析产的家族成员……共同经营土地的形式,”“共同经济的产品收归公共仓库以供整个公社消费。”(1)在我国历史上,家族公社或叫家族共同体是以同居共财面貌出现的,它同印度的家族公社的规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内容庞杂而形饰纷繁,生命  相似文献   
4.
亚细亚生产方式——马克思创立的亚细亚理论的结晶,它凝聚了马克思对亚洲前资本主义社会历史研究的主要成果,概括了他对人类文明初期所走道路的成功探索,可是国际学术界对这一用语的理解却各自不同,争论达数十年而莫衷一是。目前国内史学界就这一问题继续展开讨论,是很有价值的,因为搞清楚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亚洲和中国古代至中世纪的许多具体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一、亚细亚理论创立的经过马克思亚细亚理论的创立过程,同社会科学的进展是一致的,同学术界对人类原始社会的探讨是声息相通的。恩格斯在一八八一年回顾这一历程时写道:“在一八四七年  相似文献   
5.
再论宋代的雇佣劳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雇用劳动在中国历史上源远而流长,宋代,由于城市、商品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它在国民经济中量的比重突发地陡增,并有着各种不同程度的质的改变,这些变异首先反映于农业、手作业的生产事业上以及相应的当时人们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6.
本刊编辑部于十一月下旬召开了有成都、重庆、南充部分理论工作者参加的讨论会,专题讨论了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关系到如何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涉及到对一些流行的观点的重新评价,有助于打破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禁区”,推动历史科学的发展,因此,要认真重视,深入探讨。会上,同志们解放思想,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热烈讨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生产力动力说;(二)阶级斗争动力说;(三)生产力与阶级斗争动力说;(四)社会基本矛盾动力说;(五)“合力”动力说;(六)生产力内部矛盾动力说。讨论中,同志们勇于探索,发表了一些有独到之处的看法。例如,有的同志提出,应当肯定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不能就此终结,还应当深入研究生产力内部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外因;生产力内部的矛盾运动,才是发展的内因。还有的同志提础,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并不全部表现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某个社会形态中,两大对抗阶级的矛盾是根本矛盾,但并不是贯穿始终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因阶段性不同而有所变异。在两大对立的阶级之间,既存在着阶级斗争,又有“阶级协调”。有的同志则提出,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类社会中实际发挥着影响的“一切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合力”。在“合力”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基本矛盾。有的同志提出,生产力和阶级斗争是历史进程中既互相联系而又不能互相代替的两种矛盾运动,都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缺一不能推动历史的前进。在一个杜会经济形态的上升时期,主要是前者发挥作用;在没落时期,主要是后者发挥作用。现将会上宣读的主要论文(或摘要)刊载如后:  相似文献   
7.
对偶婚试论     
一、族外群婚怎样向对偶婚过渡过去,我们对对偶婚的认识比较肤浅,它如何形成?历史作用怎样等?不是过分简单化,就是囫囵吞枣式的概念化.实际上,它并非突然出现的,其形成过程还颇为曲折;不少有意义的转折发生在这个阶段上,它在婚姻发展史上占据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位置.对偶婚以族外群婚作为自己的母体和出发点,后者则以它作为自己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桥梁和媒介.由于是以族外群婚向个体婚的过渡,必须克服群婚的强大惰性,跨越群婚设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