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斐奇诺不光强调苏格拉底的智慧,还重视他作为"人"的有限性。作为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他认为这一有限性只有上帝可以补足。在他的笔下,苏格拉底终身致力于治愈人的愚昧,真诚地承认自己无知,有助于虚心接受神的指引,从而巧妙地将其与基督教教义融合,斐奇诺特别强调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实践,认同他的爱和哲学的教育。他还将苏格拉底类比于耶稣,认为他是耶稣之前的基督徒,极大地改写了苏格拉底的形象。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苏格拉底,特别是斐奇诺笔下的苏格拉底,被当做耶稣式的哲学家,成为新时代的精神英雄,也即最智慧的人。  相似文献   
2.
苏格拉底会爱一个人吗?问题有两重含义,一是怀疑苏格拉底是否知道如何去爱一个人,重点在“爱”上;二是怀疑苏格拉底是否能真的爱上“一个人”,重点在爱的对象上;同时责问背后还在质疑这种爱的效果能否为其正当性辩护。值得追问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式的爱究竟与一个具体的人有何关系,爱的对象有哪些,进而追问哲学对个人的教育如何可能,哲人如何在个体与普遍的困境中得以自适。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梳理《斐多》中论述"德性"和"净化"的相关段落,分析了柏拉图在《斐多》中如何解释真正的德性,以及净化之于德性的意义。柏拉图认为德性有真假,假德性不过是用一种恐惧替代另一种恐惧,而真正的德性需要净化,即通过理性的反省和智慧转化,拥有真正的德性。也就是以理智主义为认识论基础的德性理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基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斐奇诺哲学来还原毕达哥拉斯主义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理论复兴和理论遭际。指出其轮回观如何与基督教的心向上帝之旅结合起来,灵魂轮回之旅如何成为向着上帝前行的过程,以及成为柏拉图主义的死后审判和死后生活理论的补充,更贴合基督教的教义。同时分析了毕达哥拉斯主义复兴时与其他理论的关系,以及诸多教义的主要内容,比如毕达哥拉斯与上帝的唯一智慧的关系,神圣的数、星座与灵魂的关系,毕达哥拉斯主义的宇宙论和道德训诫等。从而总体上论述了毕达哥拉斯主义在文艺复兴时期复兴的原因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泰勒斯具有第一哲人地位的理由有四个方面:首先,从神话与物活论角度重新思考泰勒斯的“物活论”的真实含义,表面其与神话的不同以及与水之本原说的关联;其次,从科学发现之论争进而探索泰勒斯的“科学”研究有何哲学含义;然后,从泰勒斯的宇宙论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出发,思考泰勒斯的“水”本原思想,寻找合理解释;最后关注泰勒斯的自返性思考及其实践哲学意义.总之,从不同角度重新梳理泰勒斯作为第一哲人的哲学含义,也就是重新思考哲学在开端处的完整蕴意,为思考哲学的起点与归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分析当前道德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道德滑坡、道德困境和道德异化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在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发生巨大变革的情况下,传统道德赖以存在的价值基础已经面临彻底崩溃的局面。同时,新的伦理体系的建立也依赖于新的价值基础的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回到"人本身"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因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自由、自觉、创新,既是人的类特性,也就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价值基础。因而,"美德就是人本身"这一命题,将突出体现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