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从情节安排、人物设置、意象创设等方面对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风波》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五四运动孕育和催生的20世纪中国文学是在对“人”的发现和追寻中开始的。其间,由于中国在20世纪特殊的历史境遇,人的文学的几经偏离,许多时候文学对于“人”的背离甚至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成就。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时期文学在思想解放、人性解放的背景下,对人的文学的全面回归,一方面,人的文学的创作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并直接带来了文学的多元与繁荣;同时,文学过分的对于人性的“提纯”和人生“照相式”的表现,也使人的文学出现了又一种偏离。因此,在全球化、商品化的21世纪,人的文学将继续努力自觉地关注人、表现人、完善人。  相似文献   
3.
严家炎先生在《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一文的开头这样说道:“在世界文学史上,像鲁迅这样以为数不多的小说作品取得了不朽的地位,恐怕并不多。这当然不是由于历史对这位作家特别宠幸,而是由于鲁迅小说本身思想和艺术所取得的高度成就,由于鲁迅小说对中国文学现代化所做出的无与伦  相似文献   
4.
论散文意象     
本文根据文学史上散文经典表达的形态共性阐述了意象对于文学散文的意义。夺人心魄的意象是散文能成为好散文的主要原因之一,散文意象是散文意境的基石,意象使散文成召唤结构,具更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论张抗抗作品主体意识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抗抗的文学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本世纪初。在这三个阶段,体现在作品中的主体意识也有所不同。本文按照三个阶段,结合该时期的作品,对主要文学形象进行详细解读,对张抗抗作品主体意识的流变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涉及文化核心的理想,于个体于群体至关重要。无论民众还是精英,有理想才不致迷失。从《北极光》到《情爱画廊》,十余年间,作家张抗抗以自己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表现了一个文学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心,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文体学角度对朱自清归依散文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寻。作者认为,二十世纪初叶的文体试验、文体与写作主体的双向选择、诗人气质与散文家气质的相得益彰等三个方面,是解读朱自清选择散文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