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5篇
社会学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吉姆老爷》中的吉姆是一个帝国主义话语操纵下的文本人物。帝国主义话语为他编织了自我理想。吉姆在“帕特那”跳船事件中的表现充分说明了这种理想的脆弱性。帝国叙事者又借助话语的力量为他创造了一个文本境界,在那里他的帝国主义想象变成了“现实”。但是,小说中有意识的文本性又让读者体会到叙事背后的欲望与强权,从而对文本的虚构性产生警惕。从这个意义上讲,康拉德在参与建构帝国文化和殖民文化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批判,对帝国的未来建设者所受的文化教育表现出深刻的怀疑和忧虑。  相似文献   
2.
阿尔弗雷德·施密特(Alfred Schmidt,1931-)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左翼代表。1931年5月19日,施密特出生于德国首都柏林。1957-1961年间,施密特在法兰克福大学攻读哲学、社会学和历史。1960年,在阿多诺的指导下,他完成了题为《马克思的自然概念》的博士论文。随后执教于法兰克福大学和法兰克福劳动学院。1972年起,任法兰克福学派社会研究所所长。施密特的代表性论著有:《马克思的自然概念》(1960年)、《尼采认识论中的辩证法问题》(1963年)、《康德与黑格尔》(1964年)、《列斐伏尔和现代对马克思的解释》(1966年)、《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1967年)、《经济学批判的认识论概念》(1968年)、《历史与结构》(1971年)、《论批判理论的思想》(1974年)、《什么是唯物主义》(1975年)、《作为历史哲学的批判理论》(1976年)、《观念与世界意志》(1988年)等。这里的5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剖析了《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的理论得失。张一兵的文章着重探询施密特的方法论,重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经济学的关系。段方乐的文章揭示了施密特所阐发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双重逻辑,张金鹏的文章着力辨识了这种双重逻辑乃是施密特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解缺失了生产关系这一重要环节所带来的理论后果。颜岩和夏凡的文章则分析了施密特对“唯物主义”的一般理解和施密特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特殊理解。希望这一组笔谈的发表,能够引起国内学界对施密特研究的重视,进而促发我们更好地体悟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中,为了纠正卢卡奇把自然完全消融在社会历史中的唯心主义错误,施密特把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提升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认为只有澄清这一概念的独特内涵,才能说明唯物史观和哲学唯物主义的关系,从根本上捍卫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然而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这部著作中,自然概念的逻辑线索并不是首尾一致的,存在着两个“自然”的逻辑线索的重叠与交错,一个是马克思唯物史观意义上的自然,一个是旧唯物主义的自然物质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然。在施密特大部分的文本中,马克思的话语处于主导地位,而旧唯物主义“纯粹自然”…  相似文献   
4.
齐抓共管 实现大学生就业和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任务之一.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上,把主要原因归结为他们到发达地区、大城市或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主现倾向和家庭因素是不全面的.实际上,一个民族经济体对劳动力容纳和吸收的能力才是决定劳动就业量的关键.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到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原因,如高等教育体制、产业创新机制和就艺业环境等社会制约因素,才能多管齐下,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5.
自晚清以来,先进的中国学人开始把译介欧洲学术著作当作开启民智、富国强兵的必由之路。西风东渐,一度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然而,无庸讳言的是,曾有那么一个时期,严谨的学术研究蜕变为以政治需要为中轴的臆想和武断。改革开放后,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的思潮再次兴起,但是由于以前过度的思想禁锢和与之相伴随的学术训练的缺乏,对西方文化的研究还处在一种较低的阶段,对当代西方哲学家思想的研究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张一兵先生《无调式的辩证想象》出版了。它让我们既惊异又欣喜。  相似文献   
6.
在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牛顿机械力学对宗教产生冲击的时候,巴克莱为了维护宗教的地位,又不妨害给资产阶级带来实际利益的自然科学,创建了自己的新哲学。他以主观主义认识论为出发点,以上帝作为万物实在性的最终保证,又驳斥了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从而开了"拒斥形而上学"的先河。巴克莱哲学客观上为休谟怀疑论的建立和康德哲学的诞生起了启示的作用,从他那里,已显露出了近代哲学由本体论向实证哲学转向的端倪,这一转向最终由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完成了。  相似文献   
7.
段方乐 《理论界》2006,(6):170-171
拉康把精神分析作为自己理论的生长点,通过对黑格尔自我意识建构方式和弗洛伊德无意识欲望理论颠覆性的改造,奠定了自己欲望学说的逻辑基础。伴随着对主体际关系中确立的自我的否定,拉康揭示出作为他者的无意识奴役结果的欲望的本无性,彻底终结了各种传统的欲望理论。  相似文献   
8.
9.
老子哲学固然有来自中原礼乐文化“礼崩乐败”后出现的天道自然宇宙论和以道自任的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因素,但就其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看,楚巫文化传统在老子哲学里面占据重要的位置。无论就思考路径,还是概念符号的表达,老子哲学都脱不了楚巫文化的影响。老子的“道”包含着对楚巫文化与宗周礼乐文化的双重否定,他对道德真实内蕴、宇宙精神的追求,对淳朴和谐社会的向往,对个体生命的关注,显露出与先秦诸子全然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中国中产阶级的产生从历史上看,最早的中国中产阶级属于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于20世纪前后。新中国成立前, 中产阶级生存于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夹缝之中, 它的成长一直充满着艰辛。解放后,经过经济改造和各种政治运动,中产阶级一度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可能。中国中产阶级的重新产生和发展是在1978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且其内涵与原来意义上的“中产阶级”不尽相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 从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转变。社会的转型促进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