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元璋最大的失误是他推行分封亲王制度,导致了一连串的祸乱.他敦化教民的努力取得了相当成效,值得重视.朱元璋罢设丞相并非造成明朝无善政的原因,相反,它促使中央执政体系发生重大转变,导致了明朝延续的自秦以来的政治中枢的变化,其后形成的内阁制度影响了中国近六百年.认为朱元璋罢相之举措把专制主义推向了极端,有欠公允.  相似文献   
2.
张居正是明朝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却够不上一位改革家.他没有提出足以挽救明朝统治衰败的根本办法,只是对旧制度修修补补,使其得到加固.张居正执政使明朝出现了短暂中兴,只不过是给垂死的旧制度服了一剂强心剂,延缓了它的寿命.  相似文献   
3.
后妃制度是君主制时代帝王的婚姻家庭制度。它既是维系皇统的一种手段,又使帝王任意占有天下女子合法化。家天下的本质决定了它必然给政治带来巨大影响。后妃干政、外戚干政是一种很突出的历史现象。但是,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宗法社会里,女子无法建立皇统,也不能改变皇统。身为至尊的帝王妻妾,常常与奴隶只有一步之遥。  相似文献   
4.
毛佩琦 《领导文萃》2013,(18):93-95
张居正是明朝中兴的主要推动者和缔造者。但从历史大背景看,他的一些政策,实在谈不上是改革。张居正与同朝大多数官僚的治国理念并无不同,只是他比那些人更强悍,更有政治手段,因而执行起来更有成效。正因此,张居正在当时才得到普遍的赞扬。张居正最值得炫耀的事就是所谓"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台湾海峡两岸的交流,可以说是春风荡漾。自从前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以来,就一发而不可收。虽然,中华民族走向重新统一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障碍,但应该说,大家在一步一步地努力向前走。 回顾四十年来台湾海峡两岸的关系,深知如今这种局面是来之不易的。固然,为促进两岸的交流,双方领导人的明达起了关键作用,炎黄子孙的血族亲情是促进这种交流的根本动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史学观念的变化情况 ,指出新史学不仅要注意大英雄、大圣哲、大事变 ,而且要注意匹夫匹妇的日常生活及其共同的社会风尚习俗 ,社会生活史是广大普通人生活状况的历史足迹 ,概括了中国社会生活史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与中国史学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酷爱历史,熟读史籍,曾有志于史学研究。虽然他未成为专门的史学家,但他的史学思想却极大地影响了当代史学的发展。中国史学传统悠久而丰富,其中不乏耀眼的精华。毛泽东从指导中国革命出发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对史学的关注,使“通古今之变”,“以古为镜”等史学传统得以光大;他提出的“读史必重近世”与“实、事求是”等主张, 也是对中国史学传统的改造和继承。  相似文献   
8.
古今城市的兴起,除政治原因外,经济的发展是最主要的原因,而这两者无不联系于其时共地的交通条件。所以,城市多在交通路线上,或路边,或河畔,或港口。明代由于会通河的疏浚,处于会通河与卫河会合处的临清,随着大运河交通作用的发挥,迅速地繁荣起来。本来一个无足轻重的偏僻小县,成为北方一个重要的都会,其战略地位也从而提高。这种情况在明代一直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9.
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特别重视教化的建设。朱元璋认为风俗关乎治乱,教化甚至比政刑更为重要,所以"明教化"被他认为是实行宽仁之政的基础之一,与聚财、省役、禁贪暴并举为国家"培其根"的要务。朱元璋在改朝换代之际推行教化有很强的针对性,树立教化,首推忠节;提倡以孝治国,提倡孝悌,作为风化之本;建立学校,提倡儒术,制礼作乐,作为推行教化的重要手段。其教化建设,措施得力,特点鲜明,如喜欢用敦劝、感化手段推行教化,重视用奖励、表彰影响社会风气,注重人君修身、官吏律己在推行教化中的表率作用,以及重视对教化的普遍宣传和教育。这一切作为不仅扭转了元末以来的社会风气,重新确立和发扬了传统的道德理念,使明初社会趋于安定,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明清易代与中国近代化的迟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佩琦 《河北学刊》2008,28(1):72-75
[主持人语]中国古代社会是缓慢发展的还是停滞不前,中国封建社会晚期自身能否滋生近代因素,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在哪里?这些都是中外学者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些争论,不仅关系到对中国古代历史面貌、发展走向的认识,而且关系到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和革命历史必然性的认识。而争论的实质,归根结底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不同理解和认识。明清之际的人们常说,晚明是一个"乾坤迸裂"的"极乱世界"。晚明社会发生了巨变,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那么,晚明社会都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变化的性质是什么,走向哪里,究竟遇到了什么障碍,它是不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这些都是需要加以认真研究和讨论的。为此,《河北学刊》与中国明史学会组织了这次《晚明社会变迁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专题讨论,以期通过学术争鸣和互相切磋,将这一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