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6篇
社会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性偏至"以宣示人性复苏和反叛旧教的"深刻的片面性"标示着中国现代性爱文学对西方以精神分析为代表人学思潮的接纳,标示着文学性深度探索的勇毅与执著,不仅具有深刻的批判意义,也寓示着重建健全的性爱结构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写作者的最高兴趣莫过于勘破艺术的奥秘!艺术的堂奥幽深莫测,给写作者以困惑、迷茫,但从无数写作家的写作实践来看,从无数的优秀文本来看,写作的艺术很大程度上就是辩证的艺术。艺术辩证法似乎可算是开启艺术奥秘之门的一把钥匙。在中国,先哲们曾提出了“和”的美学原则。《左传·昭公二十年》有云:“和如美焉。水火醢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诚其过。”意思是说,“和”如烧菜,把不同的东西烧在一起,加以调和,然后烧成美味的菜来。而创作亦然。例如音乐:“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也是说,音乐的美是由  相似文献   
3.
论文学议论     
<正>清末小说理论家夏曾佑在论小说时曾说过这样一句有意味的话:“叙实事易,叙议论难。”议论作为议论文的基本表达方式,并不存在“叙议论”问题,而一旦进入小说中,就存在一个“叙”的问题,议论失去了在议论文体中的主体性,要“寄人篱下”,得“羞羞答答”了。小说是文学大家族中的一种,在其它文学体裁中都存在着如述问题。因而,文学作品中的议论就有了与一般议论不同的特殊含义,“文学议论”命题因之成立。  相似文献   
4.
古代诗学“虚静”论发韧于老庄哲学,滋润于佛学.它以技艺创造心理为契合点.虚静就是在博大富实的心灵中虚化静化掉阻碍自由创造的杂念和俗念.艺术创造需要心灵虚静,虚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实现心灵自由,启发引爆主体心理潜能,从而使主体更好地“以天合天”,物我一体。  相似文献   
5.
文学语言作为普通语言的提升与强化.是作为文学作品的机制而存在的.它从作者面对审美体验时的"语言痛苦"升华而为艺术.以其深层特性突破"言不尽意"的困境.形成独特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6.
随物宛转与心徘徊:诗的生成机制--中国古代心理诗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正天 《学术论坛》2005,(10):158-162
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以"感"为枢纽探寻心物感应的内在关系,揭示心物交融互动的规律,从"即景会心"到"相为融浃",整个过程表现为"随物宛转"与"与心徘徊"的复杂交融,相当深刻地揭示了诗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7.
“形散而神不散”——这散文个性的概括实在是太妙了。散文贵散而又忌散,散与不散之间,构成了散文的艺术。 散文贵“散”,以撒得开为美。它纵笔如风,挥洒自如,忽今忽古,时东时西,天南海北,上下左右,虚虚实实,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创造优美的文章境界。印度作家泰戈尔曾形象比喻散文象一片沼泽。怕“散”反而不是好散文。然而,天下的事情也颇有趣,散文又忌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诗学中,“情景论”一直是诗论家们不倦的话题。他们认为情景交融是诗美的特质,从实的情景原质到虚的情景交融这一微妙过程的实现,主要受创作主体的心理规律支配,其明确的内在导向就是“情感流向”与“情感旨归”。根据古代诗学理论我们可以看出:情景交融构成一个艺术系统,产生出无限的美感魅力。而这种审美观也显示出东方文化的独特神韵。  相似文献   
9.
人性的关注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一个极为突出的特征.从女性视角出发,张爱玲的人性关注主要体现为对于女性问题的独特而深刻的思考.在张爱玲的笔下,女人们一方面为旧的生活所拘束,另一方面又为新的生活所威慑.新旧生活的双重压力使她们陷入了一种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为难处境.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将自己作为人的内涵一点一点地散失.  相似文献   
10.
一种创造工程,是为“引导人类走向健全和永恒”铺排的“隆重的精神典仪”。(一部创作史证明了这一点。)他集“生命感悟”的《文化苦旅》就是这样一种创造工程。 《文化苦旅》(以下简称《苦旅》)由十四篇相对独立的散文组成,以感悟审美的方式反思中国文化,从散文界对反思文化大潮作出独特的艺术感应。八十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内在活力增进和外来文化涌入,一场反思中国文化的大潮在中国大地形成,李泽厚、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