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0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试论朱舜水关于儒学的反思江心力明末清初,流亡日本的朱舜水有感于“圣教隳废”,开始反思儒学,他追根溯源,解剖了儒学的基本原旨“仲尼之道”,突出“诚”、“敬”的地位,为儒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对中日两国的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圣教隳废”——儒学反...  相似文献   
2.
明朝中叶,封建社会固有的矛盾日益激化,资本主义萌芽初露端倪。隆庆,万历年间,张正居实行了一系列具有强烈务实色彩的改革,其措施看似十分平凡,但社会效益却异常显著。本文拟对这场务实改革的特色进行分析,并试与历史上其他改革相比较,探寻其务实特色的源流。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 ,梁启超受尊孟抑荀思潮影响 ,力主“绌荀申孟”。随着时代变迁 ,他的荀学研究逐步深入 ,认知荀子的态度不断转变 ,从“儒家中最狭隘者”的指责到“社会学之巨擘也”的肯定。尤其是到了晚年 ,荀子“创为儒家的知识论”成为梁启超荀学研究的基本定论。  相似文献   
4.
梁漱溟认为人生“任何成就莫非人心自觉之力”,“理性为人类的特征”,主张“以孔颜的人生为现在青年解决他烦闷的人生问题”,建立起独特的人生哲学体系 ,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5.
纪念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侯外庐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2年1 0月 1 2日至 1 5日在古城西安隆重召开。中国历史学界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专家学者近 1 0 0人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由西北大学名誉校长张岂之教授主持 ,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同志与会讲话 ,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教授等发表学术演讲 ,侯老的长女侯寓初女士及有关亲属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 ,举行了侯先生半身塑像在西北大学校园庄重揭幕仪式。代表们缅怀了侯老追求真理的一生和他高尚的人格魅力 ,总结了他的思想学术成就和治学经验 ,倡导继承侯老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意识初始便迈开了渗透社会理想的步履.春秋以降,初具雏形的历史意识,又走上了与政治相结合的道路,开始渗透进现实的政治生活.秦汉而后,走向文化反思,成为历史意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陈垣和傅斯年作为中国二十世纪的两位史学大师,其治学风格有异有同。他们一重“土法”,一用“洋法”,但都以史料为治史的基点,以发扬民族文化为治史的理念,留下了丰富的史学遗产。  相似文献   
8.
国民性格的讨论,是寻求最后进入现代文化的一种尝试。因此,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坚人物的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人,在进行启蒙运动时,皆是从探讨国民性格开始的。深受新思潮影响的傅斯年也对国民性格进行了比较深刻的论述。本文试就此作些粗浅的探讨,并以此为参考座标,同时通过管窥傅斯年的生平,对傅斯年的个性特征进行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2005年12月,中华书局出版了《聊城通史》。该书由程玉海任主编,李泉、王云任副主编,《聊城通史》编写组编写。全书共分古代、近代、现代3卷,180万字,每卷分历史进程、典志文化、人物传记三个部分。该书开辟了地方史研究的新领域,是一部系统构建聊城6000余年历史大厦的区域通史新著。勾勒聊城6000余年历史发展的大势是《聊城通史》崭新的亮点。明清以来,关于聊城历史的私家撰述和官修志书为数不少,但多限于一朝一代、一县一地,既未有对聊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做深入的研究,也未能对聊城自古至今的历史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叙说,只是呈现出聊城历史的…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中国社会,农业已失却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的主导地位,农民依然是社会成员的主体,研究考准农民视角的历史转换仍具有深远的意义。综观历史,笔者认为,考察农民的视角大致经历了从农业的角度理解农民和从国家的角度认识农民以及从阶级的角度分析农民三次重大的转换。一、从农业的角度理解农民农民显然是指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社会成员。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发达,手工业和商业比较落后,农业构成生产领域里的主体,城市和农村的界限也不特别明显,因此,人们首先是从农业的角度理解农民的。夏、商和西周时期,农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