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周恩来同志在1941年11月16日所作的《我要说的话》(后改题为《论鲁迅与郭沫若》)的演说中,曾赞扬鲁迅与郭沫若两人“在北伐期中,谁都没有‘文人相轻’的意思,而且还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事实。”指出“在广州发表的文学家宣言,周郭两先生均列了名的。”这里所说的“文学家宣言”,指的是《中国文学家对于英国智识阶级及一般民众宣言》。它最初发表在1927年4月出版的创造社的《洪水》半月刊第3卷第30期上。但在该刊上的这一宣言的末尾的“签名者”,却是这样的几个字:“成仿吾,鲁迅,王独清,何畏等”,并无郭沫若的名字。当然,在这个“等”字中,是应该包括郭沫若同志在内  相似文献   
2.
<25>一九二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书信中未发表的文字(《两地书·一○一》中未录): 中大委员会来信言正教授止我一人,不知何故。如是,则有做主任的危险,那种烦重的职务,我是不干的,大约当俟到后再看。①①鲁迅后来到中大后接受了文学会主任兼教务主任职务。……长虹则专一攻击我,面红耳赤,可笑也,他以为将我打倒,中国便要算他。陈仪独立是不确的,二十二日被孙①缴械了,此人真无用。而国民一军②则似乎确已过陕州而至观音堂③,北京报上亦载。  相似文献   
3.
现代公共理性凝聚法治中国的公正价值共识、强化法治中国的公正制度认同、引导法治中国的公正实践探求,是法治中国互动型治理模式运作的理性根基。权利行使的法治渠道不畅和权力运行的法治约束乏力是转型期中国多元价值冲突中公众理性迷失的根源,只有使权力和权利都服从于现代公共理性的规则治理,才能实现法治中国由权力的"单向度"管控向互动型治理模式的顺利转型。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社会公正观理性维度的实证分析,提出基于现代公共理性的大学生社会公正观培育的可行性途径,为一般社会主体理性社会公正观的普遍性建构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4.
[说明]这里所说的“鲁迅致许广平书信中未发展的文字”,指的是《两地书》中鲁迅致许广平书信的原信中的许多未予发表的文字。《两地书》是根据另一种誊写稿(1932年写)排印的,这种誊写稿与原信中的文字多所不同——原信中有许多文字未录入《两地书》中,鲁迅在《两地书》中对原信作了大量的修改和添加。研究未录入《两地书》中的这许多文字,对我们研究鲁迅写这些信时(1925——1929年)的思想,了解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闻知这一喜讯后,曾写信热烈祝贺,表达了一个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对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对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和他的亲密战友们,对英勇的红军将士们的崇高敬意。关于鲁迅的贺信,我们想就自己的分析和所了解  相似文献   
6.
(10)1926年11月3日书信中未发表的文字(《两地书·六八》中未录):[他怕事情弄罕,]事后才写信到我这里来认错。你看他们的行为是多么荒唐,无论什么都要利用,可怕扳了。当时的一个留日学生宓汝卓,在东京自称是鲁迅的代表去见盐谷温,向他索取他所印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说是鲁迅要的,但因为书尚未装成,没有拿去。他怕盐谷温将来直接寄给鲁迅,将事情弄穿,便托郑振铎写信给鲁迅,要鲁迅追认他为代表,还  相似文献   
7.
社会公正观既是一种基本理念,又是一种价值判断。在明确大学生社会公正观研究背景的基础上,基于对社会公正观概念范畴和问题视域的理论界定,采用问卷调查辅以访谈的方式,对福建省四所高校在读大学生进行随机匿名抽样调查,从公正认知、公正原则、公正行为三方面探析其社会公正观的基本状况,并对大学生理性社会公正观的培育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8.
江晖 《阅江学刊》2023,(3):74-83+174
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在带来技术惊喜的同时,也引发了有关“AI代人”的讨论。这场危机是数智时代的副产物“数智鸿沟”的全面升级,个人生存和国家技术治理受到严峻挑战。在全球对技能贫困者的广泛关注下,日本政府在数字化转型人才危机应对政策的基础上提出“技能重塑”计划,作为“新资本主义”经济框架下强化人力资源投资战略的支撑性举措。日本原有的企业员工培训体系和产学官连携机制在计划施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给人类与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共存共生提出了新课题:如何在定政策、设标准的总体思路下,调动企业能动性、更新技术认知并警惕“唯技术”的导向风险,日渐成为AIGC时代人类必须直面的现实。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