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城市舒适性反映城市发展与建设的综合水平,并直接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城市舒适性的评价指标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本研究采用综合测评法、空间格局法、因子与回归分析法.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舒适性主要为中度,5个等级城市数量差异较大;(2)高舒适性与较高舒适性等级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黄河中游附近地区.中舒适性等级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个别省份的交界地带.较低和低舒适性等级位于省域边界.(3)城市舒适性呈地带性梯度,东西方向尤为明显;高舒适性、较高舒适性与中舒适性等级的城市呈集中化分布;地理因素通过和海岸边界之距等作用于舒适性,供给因素通过人均GDP、公共部门的雇员、第三产业产值比率作用于舒适性,需求因素通过游客接待规模、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作用于舒适性;地理因子中的地理环境差异决定了城市舒适性的空间格局,供给因子中表明城市舒适性水平由经济水平决定,需求因子中则通过舒适性投入度影响舒适性水平.  相似文献   
2.
以陕西为研究对象,构建新型城市化进程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城-生)评价指标和耦合模型,计算2000-2015年耦合度,评价耦合阶段水平和类型,为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2000-2015年陕西城-生指标由中水平向高水平耦合发展,耦合值为0.575-0.900;(2)2015年陕西地级市城市化进程综合指数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度为0.523-0.930,由中水平发展为高水平耦合状态;(3)陕西地级市新型城-生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尤其是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数空间差异显著,分为4种耦合类型.表明陕西城市化进程的后果导致其生态压力增大,生态承载力空间差异显著的现实导致原有城市化进程在今后的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小.因此,发展新型城市化应通过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和优化资源使用措施来降低城市化对资源环境的依赖度,最终修复生态环境并增强生态环境承载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