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社区建设的动力问题是社区建设研究中引人注目的一个重要课题,社区建设的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区机体内部产生的动力,可以把它称为是内在驱动力;社区外部环境的作用,可以把它称为社区建设的外在推动力。与社区内在驱动力和外在推动力相连的是相应的两个概念,即社区发育和社区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校教师职务评聘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校教师职务的评聘 ,关系到教师积极性的调动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举足轻重。要做好这一工作 ,必须抓好岗位设置、材料审核、考核评审、监督仲裁等环节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正值转型期,各种社会现象层出不穷、千变万化。对此,需要运用哲学思维工透过它的表层达到对其本质性的认识。如何理性地认识当今中国社会?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访问了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俞吾金教授。俞教授治学严谨、博览群书,经过长期积累打下了坚实而宽泛的学术基础。他的研究兴趣也呈现出重点和多元的统一,在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为主导,兼蓄中西方哲学思想的精华,以现代人的眼光,审视了源渊流长的中国文化,并对传统作了全新的诠释,从而使其对当今中国社会和社会发展的理性认…  相似文献   
4.
孔子礼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顺应社会需要,在对周礼的学习、批判、吸收和改造的过程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礼学思想。孔子把周礼的神秘性转换成世俗性,天人关系转向人伦关系;以仁为核心充实礼的内容,把周礼的外在世转换成礼的内圣性;简化礼仪,以适应平民化的需要;用以仁为基础的等级制替代周礼排他性的等级制。孔子礼学思想强调礼的外在形式和内涵的对应和统一,注重礼的内圣化即仁在其中的核心主导地位,体现出关怀人类普遍愿望的博大胸怀;主张礼的平民化,以利的统一有效性为背景构筑社会统一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5.
"礼"、"法"的初始含义充满了神性,是神化思维作用下的产物。殷商以后,"礼"、"法"渐渐褪去神性色彩,成为贵族统治阶级统治国家、治理社会的工具,由此走上了世俗化进程。世俗化了的"礼"、"法"在现实生活中固然有着各自的作用,但它们本身因失去了神学绝对权威的庇护,受到来自现实生活的种种冲击,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6.
比较文化研究的前提性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 ,当前的比较文化研究虽然方兴未艾 ,但实际上处在无政府主义状态下。在这个研究领域里 ,任性、偶然性和肤浅性支配着一切。比较文化研究要上升为科学 ,就应当从生存论的本体论着手 ,对这一研究的前提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归根到底 ,比较文化研究乃是生存意向在精神领域里的展现 ,正是这种生存意向决定着对被比较的文化对象的选择。深入的反思还向我们显示出当今世界存在的三大价值体系——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价值体系。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 ,现代性的价值体系是主导性的价值体系 ,而前现代和后现代的价值体系则是扰动性的价值体系。只有自觉地把现代性的价值体系作为价值预设 ,比较文化研究才能摆脱任性、偶然性和肤浅性的支配  相似文献   
7.
适逢复旦大学哲学系四十周年系庆,我们采访了哲学系博士生导师潘富恩教授。潘教授是哲学系唯一仍在任职的建系元老,R期以来他治学于中国哲学史,成果累累,对先秦哲学和宋明理学更有独到见解,在学术界有相当的威望。我们就儒家学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完善过程中的作用采访了潘教授。潘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儒家学说的演变及实质、宋明理学“理欲观”和儒家思想,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伦理道德重建的启发及意义方面作了论述。“葡”、“刑”不可偏废潘教授首先对儒学思想两大组成部分作了澄清。他说:“传统文化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任重而道远。本文提出应处理好“学历与能力”等九个关系,不断把师资队伍建设推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9.
讲到社区安全建设,人们会自然地想到诸如法制的、组织机构的、行政的和技术防范(从安置铁门到运用高科技手段,如微机联网建立区域报警系统。)等措施,确实这些措施在防范、打击犯罪行为,提高社区安全等级上有其积极的效果,功不可没。然而这些措施毕竟是含有共性意义和外在性意义的,它们或没有充分考虑到社区间的差异,以一般号召替代具体指导;或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忽视了社区安全的群体基础,试图以行政手段等简单地解决问题。所以上述措施在显示出一定成效的同时,往往也表现出不能尽如人意。运用唯物辩证法原理,我们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